本版导读
拯救名师绝活手艺 盘活企业技术资产
秦机集团用合同规范师徒授艺程序
本报讯 今年8月份,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新的《学徒工管理办法》,用合同形式规范、完善了师徒授学技艺的有关程序与措施,建立起激励、约束、考核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对拯救企业濒临失传的“绝活”,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是机械行业生产齿轮母机的专业厂家,经过三十多年的创业发展,形成了精密加工,精密检测、精密装配的“三精”企业优势。在此过程中,企业涌现出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但是,他们年龄偏大,工龄最长的32年,最短的也有13年。而近年来,公司青工剧增,已占到全厂员工的60%以上,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青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普遍不高,好些老师傅的“绝活”面临失传的危机。同时,随着公司深化改革,减人增效,下岗分流的力度不断加大,那些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傅因年龄、知识结构上的劣势,极不情愿把自己的手艺奉献出来,使自己在竞争中失掉优势,从而形成师徒授学技术之间一种无形的怪圈,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公司立足于企业和企业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车、钳、研磨、检查、模型、装配、螺纹磨七个关键工种和岗位,挑选11名可塑性强,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青年工人,与相应的该工种的“能工巧匠”们结对,拜师学艺。本着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师徒(乙方)和公司(甲方)在学徒培训合同上郑重签字画押,履行甲方委托乙方保质保量定期完成授艺、学艺的工作。合同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名师要按照双方既定的月、季授艺计划、目标和进程实施。这样,名师可享受公司每月发放的50元带徒津贴,并相应下减名师的劳动定额考核指标;对经人事部门考核;未完成授艺目标的名师,公司对其实行处罚,按徒弟掌握技术程度一次性扣回部分或全部带徒津贴。
该办法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从认识和实践上澄清了“绝活”不仅归名师自己所有,更是企业的技术资产,名师带徒授艺是一种技术输出,是师傅对企业的回报,是有偿的。它把老师傅的眼前利益和青工的长远利益及企业的最终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师傅愿意教,徒弟学有目标,也盘活了企业的技术资产。同时,对于倡导广大青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和营造新型的师徒关系不无裨益。 (王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