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包装”乎,武装乎?
梁荫
近日看到报上发表的一则明星包装的报道文章:以评委身份出席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我国一位电影明星穿金戴银,总价值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且不说这身穿戴惹来多少麻烦(文章讲:为防其身遭不测,法国的一家珠宝公司派出大批保安人员紧随左右)。仅就这身包装“令中外人士大吃一惊”这一点讲,就会让没见过世面的我辈等人要坐立不安了。
平心而论,这位曾饰演过不少成功角色的电影明星,尽管在国人中也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但总的讲,人们对她的评价还算尚可的。那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大概与当前流行的搞什么都要先进行一番“包装”有关。确实,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适应这一变化,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注意包装,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显示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好的包装不只是外表形式和空洞的象征,而且是一种品格、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信念”。事实也告诉我们,包装毕竟是包装,是表面文章,并不能代替更不可能包含包装里面的内涵。如果不论搞什么,只是一味地刻意追求包装,而不注重内涵,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者想通过包装达到另一种目的,那这样的包装就让人讨嫌了。这位明星花了3000多万元包装自己,却引来这样的评论,不正是由于包装的目的走样了吗?(该文章写道:她“如此‘包装’的目的,大概不是去为中国人‘争光’,争也没这个争法,她这样做无非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富有程度”)。
还以这篇报道来说吧。文章在以善意的口气指出“演艺人员成名后,还是审慎一点儿为好,切不可翘尾巴、摆身价”。如果她“还记得当年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时被淘汰、卷起铺盖回山东老家的情景,如果还记得当年名不见经传时,是被某大导演提携方日渐有了‘名气’的经历,也许不至如此”。我不想再对此多说什么。但是想想这位明星与那位导演分手后,她主演的一部电影上映后,果然没引起多大反响。如果这位明星真是聪明人,必定会下决心集中精力财力,努力深造自己,提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内力,但她却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写到此,我想到了人民日报去年上半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与其绞尽脑汁地‘包装’自己,不如腾出心思和精力来‘武装’自己。”武装自己是真功、实功,包装自己是假功、虚功。聪明人懂得武装自己的重要性,浅薄的人才乞灵于包装。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把毕生精力武装自己,强化自己,而不是着力‘包装’。而那些没有多少货色,只是醉心于包装自己的人最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如同流星即逝。”但愿我们的一些“明星”不至走到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