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轿车泛滥之忧患
文/若竹
据报载,西欧的一个社会团体为了了解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派出一个考察团来到了中国某个贫困县,考察团在县宾馆中所见的一切却令他们产生了怀疑:县领导天天在宾馆内陪客入“宴”;几乎每顿饭都要摆上十几桌,好烟好酒、大鱼大肉……特别是考察团接触过的县、乡级科局领导,个个来去都是小轿车。以至于一个考察团成员终于忍不住向县领导提出了疑问:“这个县真的像你们介绍的那样贫穷吗?”
实际上这个县的确很穷,但在西方人的眼里,穷为什么还要天天摆宴?既然公职人员连工资都发不了,农民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养活那么多车干什么?精于算计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不会“算帐”:一台车从购到养,什么税费、油费、维修费、保险费等等,一年下来,对于一个贫困地方来说,那是很大一笔开支呀!
中国人真的像“洋人”认为的那样不会“算帐”吗?
未必。
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小轿车的增多,与其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腐败奢侈的产物。拿一个县局级单位来说,全年工作经费不过3万元而已,扣除人头应发工资外,剩余的资金连买稿纸、墨水都难以满足,可哪个县局还不养一台甚至两台车呢?且又有哪台车不是东奔西忙跑个不停呢?再问得深一点,这些跑的溜溜转的小车又有多少时间是用于工作呢?
公家花钱个人享受似乎早已不是令人脸红的问题了,而变成了令人“眼”红的公开腐败,就如同公费旅游、公费装私宅电话、公款吃喝、公家的大哥大揣在私人腰里一样,小车的使用频率自然也是随着“一把手”的频繁进出而上升的:什么上下班的摆谱,访亲探友的必备,接送子女上学,为七大姑八大姨办事,甚至到下属单位载上“贡品”,装上“礼物”贿上司……
至于那些天天忙得颠颠儿的一般工作人员,即使有充足的一千条理由是忙于公务,对不起,蹬上自行车去吧!
实质上,对某些掌权者来说,他对小车的功能认识早已不是代步工具了,而是用来当作自己地位、权力、荣耀的一种象征。不信,你随便找一个农民问问,他肯定准确无误给你指出那坐“212”的是什么人,那坐“桑塔纳”的是什么人,那坐“奥迪”的又是什么人……
“公”姓轿车遍地忙的现象,不知是给社会带来了繁荣还是带来了亏空?不知是经济欣欣向荣的表现,还是腐败病毒滋生的一个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