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28日
头版
01

新一代工人的楷模——王涛

新华社记者 丛亚平 李永升

平凡,与大多数人终生相伴。王涛——东风汽车公司总装配厂一名普通的汽车调整工,以他顽强的拼搏和执著的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业绩,从平凡的事情中表现了不凡的精神。

他身患严重的脉管炎,16年如一日护理患严重糖尿病的妻子,却没有耽误一天工作,义务奉献4000多个工时;他以精湛的技艺被全厂尊为“调整大王”,23年来,他装配调整的15万台汽车没发生过一起质量差错;他克服文化底子薄的不足,以坚韧的钻研和探索精神,写出了4本有关汽车结构和调整检修的专著,创造了“王涛操作法”,大大提高了全厂的生产效率,被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尊称为“王工”(工程师)!

“当工人就得好好干活”

1955年10月,王涛出生在山东淄博的王村,他父亲当时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后来支援三线建设转战湖北十堰,成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创业者之一。1975年,王涛被召进厂,当了二汽总装配车间的一名装配工。

望着现代化的厂房和一排排崭新的汽车,王涛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激动。父亲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做人要做堂堂正正的人,当工人就得好好干活!”20多年里,王涛干过汽车装配工、汽车调整工,当过班长,也当过工段长。无论在什么岗位上,王涛始终牢记着父亲的那句叮嘱。

1992年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使车城十堰市银妆素裹。东风公司总装配厂领导摆起庆功宴,慰劳如期完成紧急任务的汽车调整工们。一入席,大伙发现偏偏少了主将王涛。一个多小时后,大家在最后一台新车上找到了困乏至极的他。他正酣睡在驾驶室的座位上,发出重重的鼾声。

3天前,王涛看见几百辆东风八吨卡车由于调整工序的滞后而到不了用户的手中,心急如焚。调整工序是汽车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几万个合格零部件装配在一起的整车,要由调整工最后把关,处理遗留问题。汽车调整工如同新车的“接生婆”。必须在3天内使这300辆车排除故障,顺利“诞生”!王涛领着全班在冷如冰窖的简易工棚里开始了连续战斗。

三天里,白天黑夜的概念模糊了。王涛一辆辆地试着车,发现故障,找出原因,加以排除。三天里,王涛调整好的车最多,睡眠最少,几乎没有好好合过眼。

调整一辆车要在驾驶室上上下下几十次,一会儿察看车内,一会儿爬到车底下。寒冷和劳累使他的腿剧烈地疼痛,工友李金贵发现王涛上驾驶室时面色苍白,牙关紧咬,腿连抬了五次仍没有踏上车前的保险杠,赶忙上去扶住他:“王工,你的腿怎么了?歇歇吧!”王涛吃力地回答说:“脉管炎又犯了,还是干活好受些,歇下来更痛。”经李金贵再三要求,王涛脱下了左脚棉鞋和厚厚的毛线袜子,挽起裤腿,露出红肿紫乌的下肢和脚趾,他的左脚中趾已烂掉了半截。李金贵一阵心酸:“都病成这样子了,你还挺着……你回去休息吧,剩下的活我顶着。”王涛说:“那哪儿行呢!再挺几个小时就完成任务了。”

就这样顶着寒风、拖着病腿,王涛一直坚持到最后一辆新车入库。在持续70多个小时里,他只眯了不到4个小时。而这期间,每到晚上他坚决把工友们一个个“赶”回家去休息。

脉管炎在医学上称为“损伤性血管植物性神经麻痹”。它能致患者于痛苦的深渊,截肢残废甚至死亡。很少有人知道,王涛的脉管炎是1987年冬天连续两天在雪地里调车时落下的病根。

为了尽可能发挥工效、尽快处理完调整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王涛还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各种工艺,在不长的时间内学会了钣金、上油漆、换汽车挡风玻璃等活,遇到这些问题他就及时处理了,不再推到其他环节。工友们说,王涛调整车的速度,一个顶六!

“干一行就得干出名堂来”

王涛常说:“能够好好干活,这只是个态度问题:而要把活干好,却是个技术问题。没有过硬的本领和知识,就难以胜任。”

作为高技术产品的东风八吨平头柴油汽车,由近2万个零件组成,综合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技术,集中了电路、油路、气路、水路等各种科技产品,不具备相当的知识和经验,就会在各种环节上卡住,影响调整速度。

从转为调整工那天起,王涛的手上就多了个小本子,在调车过程中,发现不明白的问题或疑难故障,他及时记下;经过仔细研究或请教别人解决了,他便认真总结归纳;发现常见故障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他便把“诊断记录”仔细写清。日积月累,王涛记了整整4本。这些沾满了油污的小本本,记录了王涛从初学者成为专家的轨迹。

工友崔明回忆说:“记得刚当调整工那阵子,工休时我们都在一边抽烟聊天,只有王涛一个人拿着小本本对照着车上的零件、电路比比划划,抄抄写写,当时觉得他特傻。可十几年过去后,再回过头来看看王工取得的成绩,对照对照自己,那个后悔劲呀,没法说!”

王涛在回答自己是如何自学成才时很质朴地说:“我完全是靠笨办法学来的:一是多问,凡是不懂的东西都虚心请教别人,弄不明白,绝不放过;二是多干,干比看能获得更深的印象,更快掌握技术;三是多读,有关专业书籍看到就买,认真精读;四是多想,遇到问题,反反复复多想一想,或许就有了办法;五是多写,一个人再有能耐,脑子里也装不了多少,及时写下来,写的过程也是整理加工,印象更深。”

每到一地,王涛总是千方百计地收集他所需要的各种汽车电路图,看到电器零件说明书也收入袋中,细细研读。1993年,厂里专门举办八平柴车技术业余学习班,王涛第一个赶去报名。他白天干的活、出的力比谁都多,晚上下班给患病的妻子做好饭后就骑车赶去上课。半年学完考试时,这位年龄最大的学生,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都得了第一名!

十多年来,王涛就是用这些办法,使自己迅速成为职工中的技术能手!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