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青春
——记革命烈士、安康水电三局青工张海琳
文图/少波
(一)
我们采访的汽车在灰黄苍凉的晋西北山原上奔驰。这张青春的脸庞太普通了,普通到在他死后才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明知照片背后白白的,什么也没有,我还是反过来复过去地端祥着张海琳的遗容。他1992年技校毕业,今年27岁,是我们水电三局万家寨项目部的测量工。
“别人都说张海琳这小伙不错,挺能干,爱帮助人。老邱没救上来他也死了,都觉得太可惜了。”——开车的司机杨少云喃喃地说。
(二)
1996年5月19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中午,送饭的炊事员都在工地点查饭菜票了,张海琳才擦着一头的汗水递上自己的饭碗。“今天你又是最后一个吃饭!”这时,忽听有人惊呼:“不好啦,有人落水了!”“快救人啊!”……
周围人声嘈杂,取绳子、抬杉杆,脚步纷沓。五十公尺就象是在千里之外。人们只见一个瘦高的身影一闪,冲到工地50米之外的黄河边;再回头,张海琳已经劈波斩浪向落水者——邱光明游去了。一米、二米、三米……一个浊浪把他打了下去;三米、二米、一米……又一个漩涡把他拽了回来。“快拿杉杆!”张海琳回头向岸上呼唤一声,又奋力向邱光明靠拢。九十公分、六十公分、三十公分……岸上工友们焦灼的目光直瞪瞪地看着张海琳尽力伸出去的手……
这双手他们太熟悉、太亲切不过了。每天清晨,这双手最先攀上去工地的车;每次测量,这双手总是抢着拿沉重的测量仪;每当寒风在工地卷起雪花、尘沙,这双手解下自己的棉衣、毛衣给身子瘦弱的同伴穿;每天下班回到集体宿舍,这双手忙完了扫地、打开水之后总是又拿起笔在灯下写写算算,直到校核完所有的测量数据;每当伙伴们都响起甜甜的鼾声了,这双手还在灯下细细地翻动书页;15岁那年,他随妈妈到褒河洗衣服,这双手救起过一个五岁的小男孩;1992年夏天在四川沱江上,这双手又救起了一名送材料的工人……
今天,这双手再次义不容辞地伸了出去,三十公分、二十公分、十公分,竭力一抓,抓上了!……
混浊的黄河水翻滚着,水面凶险的漩涡一个连一个。张海琳拉着邱光明竭力向岸边游来。没游几米,磨盘大的一个涡流又把邱光明从张海琳手里夺去。此时的张海琳精疲力竭,直觉得皮鞋、工作服、安全帽都在扯着自己往下沉,他向岸边挣扎着想喘口气。眼看就伸手上岸了,可他在一回头的瞬间——
一个人的一生有许多个瞬间,但沉甸甸的、能拿得出手的瞬间却并不多。可对张海琳来说,看到人家推车上坡吃力了,他连一瞬间的犹豫都没有就推上一把;人家向他借钱,自己就剩下十一块二毛钱了,他一瞬间倾囊相助;一个农民老大爷在咸阳买火车票还差三块钱,他一瞬间把自己剩下的五块钱一把塞给了老人家;在咸阳汽车站,一个泾阳采石场的工人丢了钱,他瞬间买了回程车票送给人家;同学郑建国从小没了娘,毕业分到临洮工地,临行前他帮助收拾行装,父亲刚给他买的两件新衣,连塑料袋都还没拆开,他顺手就放进了同学的行李,还说甘肃比安康冷;去年冬天,看到同事邢星容寒衣单薄,他一瞬间就脱下母亲做的新棉袄非让人家穿上,而他却悄悄穿上妹妹的一件又瘦又短的花棉袄,怕人笑话,外面罩上一件长褂子。
就在张海琳回头一看的瞬间,他毫不犹豫地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又朝邱光明游了过去。人们看到了:张海琳的手又一次伸了出去!那双无私无畏的手,从此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上。
(三)
5天之后,黄河的浪花把海琳轻轻地捧出了水面。项目经理部党政工团领导、同学、同事、朋友们来到“准葛尔煤矿总医院”看望他。洁白的布单下,海琳静静地躺着,如秋叶之静美。
“海琳,妈看你来了——”
白发亲娘一声撕心裂肺的唤儿声揪扯着黄河,揪扯着群山,揪扯着人们的心。
“海琳,你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哪里,你做好事妈不怨你,只怨你走得太急了啊……”
她母亲一会儿呆愣愣地看着海琳,“儿啊,你又瘦了啊!”一会儿又紧紧地把海琳搂在怀里。她忘不了儿子的信:
“妈妈:您好,我们现在有可能放假回去,具体时间还没定。……说句心里话,我也很想回家,可一想回去又吃家里的,心情很痛苦。其实我知道,我要自立,要做事……听说父亲的头发白了许多,我很想回去看看他,陪他下下棋。他已年迈,做儿子的无以回报,陪陪他排遣寂寞,享一份天伦之乐也是应该的。”
知子莫如父,海琳的父亲告诉我们: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娃娃他叔、他姑、他舅、他姑夫都是党员,海琳也是要求进步的。我经常告诉他,你要努力争取早日加入组织。他说他早就注意到这个事情了,现在他是模范团员,将来条件成熟的话他也能成为一名党员。海琳生前没有直接申请入党,尽管他做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做的一切,但仍然觉得自己还很不够格……
单位的领导这样评价张海琳:向社会学到的就是奉献,无私的奉献。他的奉献没有停留在咬文嚼字和耍嘴皮子上,也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小老百姓而降低奉献的标准。他尽自己的力、尽自己的心把奉献融进工作生活、待人接物的琐细小事上。正是这些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小事铸就了张海琳的人格。张海琳的生前好友霍立新、王培兵说:他的助人为乐上升到了见义勇为,是在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的。我不在场,但我敢断言,张海琳在场就必然是他首先跳下去救人。张海琳活着就是为他人而活着的。他是个大好人,只可惜走得太急了。
是的,海琳走得太急了。以致他的同学同事都觉得“这不可能”、“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已经退休的李光华师傅摇着头说:“海琳这孩子真好,工作上那个钻劲,那个能干谁也比不了。任谁有个啥难处,不等你说他就帮你去了。唉——,这是我带的最好的徒弟了,太可惜呀!”在万家寨水厂一位蒙占族民工吉力嘎拉·达赖说,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我们蒙古族人最喜欢这样善良的人,我想唱一支我们蒙古族的民歌献给他。
1996年5月30日,海琳的骨灰由他的哥哥张瑾琳分成三份,一份撒在海琳的牺牲处,一份撒在海琳的出水处,一份则被母亲紧紧搂在怀里带回安康陪伴骨肉至亲。
“海——琳——”
不闻爹娘唤儿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张海琳去了,留给生他养他爹娘的是泪水、是悲伤;张海琳去了,留给同学同事的是怀念、是思考。有人说海琳是一棵小草,有人说海琳是一片绿叶,有人说海琳是一块真金……其实,张海琳就是我们安康水电三局的张海琳,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敏于行而讷于言、点滴爱心奉献社会的张海琳。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把一名优秀的儿子过早地揽进了自己的怀抱,但却把张海琳高尚纯洁的人格,标竿般地永远插在了时人的心坎里。人们从张海琳身上看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代青年的楷模,更看到了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后记
由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上月送达张海琳家中。
张海琳光荣牺牲后,安康水电三局曾作出向优秀青年工人张海琳学习的决定。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国水电总公司也追授张海琳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工人,并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和干部职工向张海琳学习。张海琳的英雄事迹在电力系统反响强烈。
近日,张海琳烈士的骨灰将安放到陕西安康市烈士陵园,其家属的抚恤金也正在办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