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泥封上的秘密
文/海文
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筒。作为秦朝的一种管理和保密措施,上奏官员要将竹筒捆好,并糊上泥团,再在泥上钤上自己的印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印迹明晰,确认未被私拆偷阅,才敲掉泥封上呈御览。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极陌生的、极新奇的一种情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建咸阳宫,其中一处名章台,专制而又勤勉的秦始皇曾在这里“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于是,中央各公卿机关、全国各郡县的奏章便向这里源源汇集。
当年被当作垃圾倒掉的泥封在章台遗址附近(今西安市西北郊刘寨村)重见天日,并陆续流落到北京的古玩市场。一名叫路东之的北京作家、收藏家从不起眼的青泥块上隐隐看到了一个王朝的秘密。他当机立断,全力收集,历时一年余,共购得1000多枚泥封,大部分藏入自己任馆长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又把12枚赠送给他的母校西北大学。
就这么一些极不起眼的青泥使陕西文物考古界轰动了。专家们惊呼:这是继秦兵马俑、云梦秦简、秦青川木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
封泥作为一种文物被发现,不过百余年。迄今最大量的一次出土也不超过500枚,而近50年间只有一次超过100枚的例子。特别是秦王朝享国日短,长期以来公认为秦泥封不超过10枚,而这次一下子就是1000多枚,猛增了100倍,这怎能不令专家们欣喜若狂呢?
关键就在于泥封上的官印。司马迁作《史记》,偏偏未设职官志和地理志。斑固作《汉书》时弥补了这一缺憾,设了百官公卯表和地理志,但却侧重于汉,对秦表述得过于简略,而秦泥封土的玺印正好可以补其不足。西北大学周晓陆副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已从这些玺印中初步读出了秦王朝许多湮灭已久的秘密。
既然中央机关都向这里呈送奏章,那么,通过这130种、800多个中央职官的官印岂不可以验证秦代百官表的正误?可以说,这些官印已包含了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框架,秦代是二丞相还是三丞相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已可得到解决。
既然全国各郡守县丞都向这里呈送奏章,那么通过这些地方官员之印岂不可以补充秦代郡县设置资料的空缺?已有31个秦县得到确认,同时还多出了9个过去史书未载的秦县。至少,《中国历史地图》秦朝一页要重新绘制了。
还有,熟知历史的人都会对宦官赵高在秦始皇死后矫诏诛杀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并扶二世胡亥登基大惑不解:小小阉宦何以如此胆大妄为,连丞相李斯都奈何他不得?通过研究这些秦泥封,专家们从中发现了众多宦官有关的机构和职官名称,而且许多以往文献所未载。这些新材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宦官势力不断扩张的发展趋势,可以说从中找到了赵高作乱的根源。宦官干政——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顽症在这里显露出最初的病因。
汉承秦制,秦汉玺印也有颇多相似之处,何以证明这些泥封属秦而不属汉呢?专家们说,很简单,除出土地在秦宫遗址地区这一点外,印中的咸阳、废丘等明显是秦地名;更重要的是有的印中有“邦”字。试想,古人讲究避“讳”。如果汉印,印主直言高祖名字,除非他不想要那颗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