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看车像准备考试
庆康
当你喜欢的东西成为你的专业后,你对它的兴趣一定会起变化。
我说的是看车。
这两年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都得到外国去看车,有时候是到工厂,有时候是到车展现场。感触最深的是,当熟悉了出国看车的工作程序后,下一次的压力就会更大。
因为每一次看完车回来,就发觉带回来的资料越来越多,而自己却懂得越来越少。
发觉自己懂得少,并非一件坏事,至少表示自己认为还学得不够,还有得学。只是,有时候会很担心自己是否还懂得“太”少,不够专业。
生平第一次参观看大型国际车展是在巴黎。
原本以为到巴黎这么高贵的地方看车是很“glam”(风光)的一件事,后来才发觉在车展看车不仅辛苦,而且很累,一点都不“glam”。因为参观车展的记者,不管你打扮得多“glam”,都要很“unglam”地从每个车商的展览厅,搬回一大叠又厚又重的资料。当你走了大概四到五个车商的展览厅之后,背部和双手肯定都已经扛满资料,开始寸步难移了。然后还要扛着这些东西忙着拍照,忙着赶场,因为大大小小的记者会每隔半个小时就举行,记者会现场有时在东有时在西,距离可以是步行半个小时,你可以想象那些像我一样,没有带行李箱去的记者,如何狼狈地大包小包的东奔西跑。起初在现场看到很多外国记者都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时,还自以为是地笑他们,看个车展都要这么大阵仗,后来才知道自己没有“有样学样”是吃了亏。
原来许多出席车展的都是经验老到的试车记者,知道在这种国际大型车展中,有太多宝贵资料可以搬回家,得出动大中小型行李箱才能够完成任务。就这样,大家在来自几十个国家的近千间汽车公司的展览厅尽所能地收集每一份资料,不用三两下子,整个行李箱就满了。
我想,这是担心不够专业的心态多一点吧。说真的,任何记者要在外国的车展现场“偷工减料”,只是“意思意思”拿一些资料,记者会也可以不去,回国后还是照样能够写出稿来。但在国际大型车展现场,出席的都是专业人士,特别是看到其他的媒体都那么专业努力地工作,有一种刺激因素逼自己不能不认真一点对待工作。所以后来在汉城以及法兰克福车展就学乖了,带了大大的背包去装资料。
参观车展虽然辛苦,但那还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车,多多少少都会对车有一点感觉,而这点感觉,是会在大型车展中慢慢扩散的。
就像参观车厂一样,当一辆车从一片铁到完工的过程完全显现在眼前的时候,你完全会明白现代科技进步到什么阶段,为什么一辆车需要那么贵。
第一次到日本丰田工厂参观的时候,像第一天上学,东瞧西瞧,问题一大堆,问到很累,最后却发觉越问就有越多问题要继续问,半天过去,就发觉再也不能吸收任何资料。
后来继续参观宝马、马赛地、福士伟根、豪迪,以及现代的车厂,乍看之下大家看起来都一个模样,但实际上却有各自的特别制造元素。
没有看过汽车制造过程的人或许很难想象在一个汽车制造厂内,工作的机器人数目可能和工作人员数目差不了多少,这些机器人之精致和能干,又是另一大堆资料。
所以每天看完车厂和机器人,回到酒店以后,就得在房间里读书做功课,了解先前所学,以便在晚餐的时候,能够和各地的记者同行有个共同的话题沟通。
说难并不难,但确实有点辛苦,就像上完一堂课之后,和同学以及讲师举行研讨会一样,有时要不懂装懂。只不过这些同学和讲师是世界各个角落的媒体,以及车厂的董事级人马和专门技术人员(其中很多都有着博士头衔),马虎不得,就算起初不懂,到后来也一定要懂,或至少装懂。
要在整个晚宴上摆出那种“头头是道”的表情,是很有心理压力的,你可以想象连续几天都要“头头是道”的辛苦。
但这些辛苦往往在日后就会觉得值得,因为在外国看车的种种经历从赶场到收集资料,慢慢会变得有用(至少和别人聊天时,可以好像很了不起地说外国怎样怎样……),有时甚至可以拿出来“show”(显示)一下。
这是付出代价以后的回收。
看了几年的车,心中有很深的感受,明白在这个什么都讲科技的年代,一定要逼自己与时并进,只要脚步一慢,“抢”不到推车,拿不到资料,或不花时间做功课的话,日子就很难混得过去。
所以说,看车也是会辛苦的,就像准备考试时的那种辛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