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29日
头版
01

杨鹏志“麦芽”兴大业

麦芽,大麦加工发芽而得,饴糖、啤酒和酒精工业等都用大麦芽作糖化剂,因而有“酒醇色香源麦芽”之说。但就是这个“麦芽”,在我省却一直是个缺物。因“麦芽”供不应求,成为几家名牌啤酒厂家产量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三原县乡镇企业家杨鹏志,正是瞅准了这个供求矛盾大作“麦芽”的文章,使一个乡办小厂连年上台阶,发展成为弛名全省的麦芽专业生产企业。

1984年,当过17年民办教师的杨鹏志在改革大潮中“投笔从经”,在所在的乡上创办起新兴食品厂。开始,厂里的糕点等产品在市场还红红火火,盈利不少,但麦芽车间却出了“故障”。1990年底,生产出的700吨麦芽被啤酒厂拒收,原因是质量不合格。无奈,他只好将这些劣质麦芽当作饲料降价处理,造成70多万元的亏损。这对刚刚起步的乡办小厂,真可谓毁灭性的打击。面对来自职工、同志以及社会上的指责、埋怨甚至怨恨,杨鹏志却十分冷静,他认定这次惨败的原因不在麦芽项目本身,而在设备上简陋将就,生产上缺乏技术,管理上失之有漏。

1991年,杨鹏志走西安,下西府,闯济南,通过对省内外大、中型啤酒厂的产量及对大麦芽原料的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论证后,毅然作出决定:创建专业麦芽生产企业。购置设备需要200万元资金,但市上答应贷给的100万元迟迟拿不到手,杨鹏志只好通过民间高息贷款100万元。为了购回山东的制冷设备,杨鹏志将他6万元的整院新房2.3万元出售,于除夕之夜在卖房契上按下了血红的指印。经过艰难努力,一座年产3000吨的麦芽生产线于1992年建成投产,产品一举达到部颁标准,又同西安汉斯啤酒厂达成供需联营协议,成立了“西安汉斯麦芽厂”,当年销售收入720万元,实现利税70万元。

经过数年的摔打,杨鹏志深深认识到,企业要创效益,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他的办法有两条,一是请专家,聘人才。在麦芽厂开始筹建的时候,他就从某啤酒厂以每月千元的高薪聘请了两位技术专家。为资金,杨鹏志把自己苛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却没有使专家们的薪水少过分文或迟发一天;二是努力使自己变成内行。从麦芽厂建成那天起,老杨白天一头扎进车间,向工厂的技术人员求教;晚上他拜技术的管理的方方面面的书籍为师;出差在外,更忘不了向兄弟单位学习。短短月余时间,杨鹏志几乎成了“麦芽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麦芽产品始终以80%的优级品率、20%的一级品率独领省内同行风骚。

近年来,随着各啤酒厂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啤酒厂原料大麦芽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根据市场需求,1993年到1997年4年间,杨鹏志又先后建成年产4000吨和一万吨的两条麦芽生产线。他大胆地将原来的乡镇企业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一举融资430万元,同时将企业更名为“西方集团三原麦芽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向国家缴税83万余元;1997年实现产值3890多万元,上缴税金113万元。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份,杨鹏志又同澳大利亚维斯特集团达成合资协议,外方投资420万,再建一条两万吨麦芽生产线,组成“陕西三秦麦芽公司”。该工程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形成年产4万吨的生产规模,销售收入将过亿元。

日前,记者采访兼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于一身的杨鹏志时,这位与麦芽结下不解之缘的关中大汉充满自信地给我们勾画出企业未来的蓝图:到2000年公司麦芽产品达到6万吨,销售收入超过两个亿,为振兴陕西啤酒工业作出新贡献。本报记者杨明洲通讯员李居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