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访大型电视政论片《国格赋》总编导胡煜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联手推出的大型政论片《国格赋》将在我省隆重上映,记者为此特地采访了这部电视片的总撰稿、总编导胡煜同志。
问:我们省上下功夫搞这部片子的目的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作为这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国格思想,无疑是在世界交替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亟须大力宣传、深入研究和努力贯彻的重要课题。
邓小平的国格思想,形成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形势急剧变化、中国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邓小平国格思想对于民族跨世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容讳言的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和积极效应的同时,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困扰着人们的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滋长蔓延,绝迹已久的某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时有发生,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人的心理天平失衡了,一些人令人惋惜地沉沦了……严峻的现实不能不使我们深思,如果不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不加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走邪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加强国格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实际上是我们拍《国格赋》的目的。
问:为什么要以电视政论片的形式出现?
答:传统的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往往局限于报告、文件、书报、传达等呆板单调的形式,难以摆脱居高临下、枯燥说教的框框。电视以其覆盖面大、受众面广的现代化传媒特点,日益引起理论界的重视。这当中,政论性电视片异军突起,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释疑解惑促进改革开放,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就全国看,以电视艺术形式把邓小平理论形象化、立体化地展现于屏幕,使群众面对面地接受教育的理论教育片,为数还甚少。因此,从拓展理论宣传阵地和手段,推进理论宣传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角度来看,把邓小平国格理论这样的重大题材搬上屏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听说为拍此片你们采访了不少国内著名人士,是吗?
答:是的。这部片子历经年余,六易其稿,五改其片,小修小改,难以计数。剧组足迹涉及大江南北十余省市,拍摄磁带50盘,录制资料十余盘,采访各界人士50余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及马文瑞、杨成武、曾培炎、柴泽民、凌青、邵华泽、邢贲思、杨拯民、王凤超、鲁志强、徐冠华、万继飞、张太恒、陶大镛等有关方面领导人和知名专家接受了采访。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本片题写了片名。
现在,片子已经推出,剧组的酸甜苦辣全凝结在这分分秒秒之中,至于反响,只有留待观众的品评了。
本报记者 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