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责任心·心连心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幕后
□文/关明强
自“心连心”演出活动创办以来,到1998年春天百色演出为止,“心连心艺术团”已经成功地组织了12场大型演出活动,“心连心”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开始关注这个团的幕后。
香港演出,皱友开落下了头疼病
1997年11月初在香港举行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心连心艺术团’访港演出”是“心连心艺术团”去年的一场重要演出活动。以往的演出都叫“慰问演出”,因为演出都是在贫困地区在基层,而到香港如果仍叫慰问演出显然不太合适,因此这次确定为“访港演出”。这次演出组成了一个108人的演出团,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全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喜悦心情、加强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
香港演出,共有4家电视台5个频道(中央电视台一、四套、香港亚洲电视、香港凤凰卫视、香港九仓有线电视)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加上香港的特殊性,这次演出难度便可想而知,不论成败影响都不可低估。为此,中央电视台做了周密的部署。即便如此,用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心连心艺术团”常务剧团长、演出总策划邹友开先生的话说,心一直提着,直到演出结束才放下。记者采访时,邹友开说,香港几日,让他落下了头疼病。
这是因为,他为此费的心太多了。由于长期以来内地演员到香港的演出机会太少,众多的香港观众对内地演员缺乏了解,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艺术团演员在港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这次演出,中央台特地为每个演员制作了5分钟的专辑,从10月20日开始在香港通过电视作宣传。为了保证演出的效果,在节目选择上颇费脑筋,既要是精品节目,又要符合香港的实际,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香港同胞的欣赏习惯,让他们看得懂,看得开心。为此,艺术团分三步对节目做了调整。第一步是艺术团考察组前期到香港做技术性考察的同时,对香港观众喜欢看什么样节目、哪类的节目看得懂做了调查了解;第二步,剧组把人选节目的录像带带到深圳,请一些香港同胞观看,根据反馈,节目又做了变动;第三步,在正式演出前夜彩排后,根据有关领导和现场香港观众的意见再次作了调整。
“心连心”以往的演出一般提前一、二个月做准备,香港演出蕴酿的更早,到9月时已经定下了演出日期。尽管准备充分,也难免考虑不周,毕竟内地工作人员对资本主义的香港的演出机制等缺少足够的了解。9月份,当艺术团赴港考察时才知道,香港的各家剧场的演出场次早在年前便已经敲定了,想租剧场,必须提前一年预订。这是艺术团始料未及的。经过再三努力,终于在香港文艺中心剧场和沙田剧场争取到了场地,但每个剧场只能保证一场演出。
根据与香港文艺中心剧场的场地租用合约,场地到11月2日12点后才归艺术团所有,这时距3日晚8时开始演出只剩下了三十几个小时,去掉剧场规定的休息时间,艺术团的工作人员们就算不休息也只有25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在二十几个小时里要完成搭台、布景、调音、彩排等一系列工作,即使对有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实力、有充分的晚会组织经验的中央电视台来讲也是史无前例的。从11月2日中午进入剧场,艺术团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在做舞台准备工作。到当日晚11时,音响和灯光都没有调好,艺术团提出把工作时间延长至12点,剧场说按规定11点必须休息,延长1分钟也不行;艺术团又提出第二天(3日)早晨6点开始行不行,人家说香港9点上班,必须9点开始工作;于是,艺术团有关负责人又与剧场方面协商:“能不能把3日中午12点到1点这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给我们,我们加班。”对方表示,坚决不行,因为香港有“劳动法”。自己要求加班也不行,这一次,艺术团算是领受了香港“劳动法”的厉害。
最终,艺术团从进景、搭台、布景、调意、节目合成、彩排到现场直播总共用了25个小时,创造了一个周期最短的纪录。
香港演出获得了空前的好评。香港各大传媒纷纷报道,许多报纸都以“演出盛况空前”、“现场掌声雷动”来形容此次演出的效果。
天助有心人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1995年年底组建之初便开始筹备到西柏坡慰问演出,当时1996年春节晚会剧组已经组建,于是,春节晚会的全套人马几乎一起被拉到了西柏坡。西柏坡的冬天很少见到太阳,演出前几天还是阴沉沉的,到了演出当日,太阳竟然出来了。邹友开说:“以后的几次演出,老天都特别帮忙。”艺术团刚到井岗山,天就开始下雨,结果演出那天,天却特别的好。
到延安,头两天雨下个不停,直至演出日雨还没有停的意思。考虑到许多老艺术家身体不好,冒雨演出可能生病,艺术团负责人临时召集老艺术家们开会,商量是不是改一下演出时间,这些老艺术家却表示:既然是“心连心”,是慰问演出,就不能顾及自然条件,老百姓都来了,决不能改时间。结果,这场演出在漓漓的雨中开始了。那天,延安的老百姓大清早就来了。一位老汉因为没有票(当时,场地有限,一个科级干部才能分到一张票),彩排时看了一下恋恋不舍地走了,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听说后,特意派人给老汉送了两张票。看电视转播延安演出观众从电视上都能看到,演员们在雨中唱着、跳着,雨中的观众也特别兴奋,演到动情处,演员与观众一同流泪。大概是演员们的真诚感动了上苍,那一天的演出进行到中午的时候,雨停了。
“心连心艺术团”11次重大演出,都获得了成功,但每一场演出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中央电视台文艺编导刘万捷至今还对他执导那次大庆慰问演出记忆犹新。
1997年4月21日,艺术团来到了大庆,为石油工人做慰问演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既是一台现场演出,又是一台晚会——因为这台节目的录像要做为“五·一劳动节”的节目于五月一日晚黄金时间向全国播出。几乎与这次演出的同时,文化部在搞“京九列车巡回演出”,演员协调十分困难,但艺术团还是以来自中央、北京、上海、陕西、海南、吉林、总政及各军兵种文艺团体的文艺工作者组成了一个60人的演出队伍,加上来自大庆十几个单位的担任伴舞的演员和群众演员,计500多人。现场观众则高达5万余人。中央电视台为录制这次演出动用了专门为现场报道香港回归盛况购买的箱式转播设备及广场音响扩音设备。演出现场设计了一个48米宽、纵深24米的大舞台,舞台的背景选用了6幅超巨大的彩色喷绘照片,最大的一幅为大庆石油总厂全貌,尺寸为16米宽6米高;铁人王进喜和新时期铁人王铁民的彩色喷绘照片为6米高3.8米宽。在照片背后耸立者三个井架、六辆吊车以及八台特型车。
为了这个舞台,导演、舞美们可谓挖空了心思——以往在延安、井岗山等地,其地域特色均很明显,而大庆是城市,既要突出油田特色又要让电视观众一眼便知是大庆,确实不容易。舞台设计得不错,但有一个致命弱点:由于空间条件限制,舞台是逆光搭的。这个舞台演出时有两怕:一怕刮风,二怕晴天。如果刮大风,巨幅照片抗风能力有限,而且现场观众睁不开眼睛;如果演出赶上晴天,观众逆光没法观看,而且逆光录像舞台一片黑,什么也看不清,将来根本无法播出。偏偏四月的黑龙江春风猛烈太阳又足。为了以防万一,艺术团采取了应急措施:彩排时一部分节目录下来,演出当日如果赶上晴天就放录像,尽管缩短现场演出时间。这样虽然可以应付过去,但由于彩排时录像,现场没有观众参与,气氛烘托不出来,演员没有现场感,将来电视播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预定的演出日期4月26日终于到了,演出时间定在下午2点半。上午,望着天上明晃晃的太阳,大家都在叹气。中午的时候,有人喊“太阳没了!”果然,太阳慢慢地钻到了云层野。刚过中午风也停了。2点半钟,挂在3层楼高的吊车上的两挂垂地的鞭炮被点燃了,随着现场二个军乐队的演出,演出开始了,5万多人的现场沸腾起来。感受着这振奋人心的场面,主持人倪萍激动地说:“现在,我们在铁人画像前为大家演出,如果铁人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今天而动容……”说来也巧,倪萍的话音刚落,天上竟然滴滴答答地下了一阵雨,很快就停了。
与其它几次演出一样,除主场演出外,艺术团在大庆又分成几个演出小组走进工厂、石油工地、学校,也走进了家庭。几个小组共演出30余场。他们来到了铁人家,也来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的词作者家。《我为祖国献石油》词作者如今已瘫痪在床,在他的床前,著名歌唱家刘秉义紧紧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说:“我们合作了这么多年了,还从没见过面!”接着,在这间房子里,刘秉义把这首自己最拿手的歌唱给它的词作者……
记者采访时,大庆演出的导演刘万捷还在慨叹:“没有风,不是晴天,又不是雨天,这样好天气哪儿找去,竟然让我碰上了。”
文艺战线上的一个特殊连队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是一个特殊的表演团体,它其实根本就算不上一个文艺团体——它不在中央电视台的编制内,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演员不固定,所有演员都不拿报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团体,却赢得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喜爱,它缩短了文艺工作者与老百姓的距离。同时,这个特殊团体也具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凝聚力,尽管不得一分钱,但演员却把参加“心连心”演出当成自己份内的事,招之即来,有的甚至不招也来,主动请缨。
彭丽媛、董文华、宋祖英、赵本山、冯巩、牛群等一大批当红明星都多次参加过“心连心”慰问演出:王昆、陈强、刘炽等老艺术家更是积极参与。每次“心连心”演出,都要牵扯到几十个单位的演员,把他们集中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演员所在单位都非常支持。与一段时间里频频暴出的演员走穴、假唱、索要高额出场费、打架斗殴等丑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逢“心连心”有演出,演员们宁可推掉有收入的演出也要参加,他们不讲任何条件,把到基层为老百姓演出看成是自己的光荣。在这里,没有明星、大腕之分,大家一切服从需要,有的演员在一些场次中仅担任联唱,仍然极其认真。
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若干年以前,这不是新鲜事,然而,近些年少了。现在“心连心”不但把节目送到了基层,而且也锻炼了演员。许多演员慨叹,现在演出机会少,大家都躲在录音棚内、摄影棚里,艺术青春正在枯萎;参加了“心连心”演出,与广大观众面对面交流,找到了真情实感,自己的表演水平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