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行
(散文) 晋文
美丽的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滔滔东流,接纳百川,曲折回环,流波三千里,惠泽秦豫鄂,拓出一片秀川美土。
汉字,汉语,汉人,汉族……,这些令全世界仰慕的尊称,都缘于二千多年前—个伟大王朝的名字。而这个生存了四百余年的汉王朝就诞生于秦巴拱卫、汉水环绕的历史名城——汉中市。悠悠岁月,孕育出永恒灿烂的汉文化,滔滔江水,诉说着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汉中人,都骄傲地把汉江称为“母亲河”。
汉水之源究竟何样?不得而知便愈发想知。于是,萌发了考察汉源的念头,几经努力,终于成行。
从宁强县城出发,沿川陕公路溯玉带河而上,行约十余里至鹅项颈,又名水观音,玉带河在此一分为三,由左而右依次为回水河、马家河和赵家河。汽车驶离国道转入乡路沿马家河继续前行。时值初夏,满山的翠绿涌入眼帘。很快乡路到了尽头,有户人家掩映于路边的竹林花丛之中,越野车便开进农家小院。再前行约二里,到了李家垭口,站在垭口眺望,山峦起伏环绕,形成宽谷坝子。有大片水田,有幢幢农舍,有翠竹果林,有潺潺溪水,此地名叫朱家河。山苍苍,田青青水粼粼,幽雅静谧,委实一派小江南气象。
下了垭口,沿河沟继续前行。在田坝中走了约二里路,便开始上山,一条羊肠小道沿崖畔延伸。山崖嶙峋,沟深涧险,林木葱茏,河水顺山势泻下,冲激成许多大小石潭。水柱人潭,溅珠喷玉,隆隆作响。这里依次有三个大潭,人称下元潭、中元潭、上元潭。潭壁光滑,如瓮似缸,激水泻人,声如琴瑟,当为汉源行的第一佳景。因前方再无路径,我们随文史专家宋文富老师觅捷径,寻险道。攀山梁,穿密林,走进一片荒草齐膝的大漫坡。坡上几乎没有一棵树,荒草中混长着叫不出名的大叶植物,这里大约是许多年前乡民开垦后又放弃的一块坡地。趟过漫坡,进入峡谷。蜿蜒溪流,在山壑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河床是石质的,可能是千万年来溪水冲刷所致。水是柔滑的,但柔能克刚,不息的流淌硬把如铁似钢的河床冲蚀得凸凹不平,高低起伏。没有路径,我们踩在高高低低的石块上,不小心会被石上的苔藓滑倒,跌落在溪水中,溅起了一朵朵水淋淋的欢笑。
忽然间,前方水声隆隆,宋老师说,曹家林瀑布到了。我加快步伐,顾不得苔滑路险。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高数十米的瀑布,在前面的山崖上倾泻下来,它湍流奔涌,溅起了千万朵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七彩纷呈,娇艳夺目。
稍事休息,便沿瀑布左侧的一条山谷向峰顶攀援。这里的林木密不透风,又有大片毛竹混长于其中,需用两手分拨才能行进。山崖陡立,脚蹬手抠,艰难跋涉,步步小心。攀上沟梁又是一个垭口。大家都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
走下垭口,是一处高耸直立的石崖,名叫大石崖。高耸的崖面由于风雨的侵蚀,呈现出奇丽的立体图案,若云若霞,若波若涛,若花若树,若人若兽。数条镰把粗的古藤悬挂崖面,密匝匝的叶片加以点缀,石崖更是多彩多姿,令人叫绝。我们小心奕奕的跋过大石崖,进入了一条峡谷,名叫石桩湾。正前方不远处有两座石峰拔地而起,亭亭玉立于幽谷之中,像一对恋人相拥相依。这里山高人云,林密蔽日,弥漫着一股湿漉漉、阴森森的气息,山谷里七倒八歪着风倒木和朽掉的枯树,树上挂满苔藓,树下枯叶腐枝。阴郁诡密,寂静唬人。同行者为了壮胆,扯起嗓子吼了几声,山谷中有了几许生气。我们在缓缓的溪流上踏石跳跃行进。走到石峰处,又一条瀑布挂于前川,从瀑布的一侧攀岩而上,绕到瀑布顶端。在古树、奇石、竹林、溪水中穿行三四里,老远就听到隆隆水响,先声夺人,我们预感到汉源就要到了。
转过一道河湾,只见一帘瀑布从峰顶倾下,悬空垂地,滴珠泻银,注入峰脚下的一汪深潭,潭大且深,清湛碧绿,人称汉源潭。有前人著文称:“攀藤摩崖入幽谷,复下峭壁,壁下一泉清澈晶莹,水泡自崖隙喷出如泛珠,命名为玉珠泉。泉水顺峭壁更下注深潭,水如凝碧,深莫可测,名之为云汉潭。距潭前不远,有峰耸立,直入云表,挺秀劲健若撑天之柱,因名之谓天柱峰。水量此处最大且远,景象又佳,应为是汉水之主源。
小憩潭边,环视仰望,层峦叠嶂,披绿拥翠;高山峻岭,沉稳凝重;白练悬空,耀金射银;深潭碧水,清澈晶莹。源头之水,或聚集力量攀岩跃崖;或前仆后继填坑平洼;或默然绕过峭壁迂回向前;或珠跃银驰奋身落下悬崖,依地形地势起伏回旋,能屈能伸,能柔能刚,在前进的道路不拒细流,喜纳百川,终于汇聚成滔滔大江。一泻千里,奔腾不息,万古流芳。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形象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