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职工是我的无形资产
——记铜川制药厂厂长王清海
本报记者 杨令青
王清海是真正受命于危难之时。
1995年11月,王清海被上级通知走马上任厂长时,药厂已严重资不抵债。企业内部,职工工资拖欠数月,技术人员纷纷“跳槽”,全厂人心涣散;企业外部,厂子失去信誉,银行借贷无望。药厂陷于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面对这种谁上台谁“坐萝卜”(倒霉的意思)的局面,王清海犹豫不决,但当他得知全厂从工人到中层,几乎全部给他投了信任票之后,他毅然接下了这副烂摊子。
他坚信,只要有广大职工的支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为把奄奄一息的企业救活,在广泛发动职工讨论、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他和班子成员们在厂里搞起了“一厂四制”:和私营企业西安太极公司合作,进行来料加工、代理销售;与铜川市人民医院合作建立大输液车间,恢复了制剂品种;企业内部实行租赁承包制;把空余厂房租给粮库。四种经营方式,在短短的一年时间,收到可观效益:解决了久拖不决的家属楼取暖和办公楼、住宅楼、车间房顶的漏雨问题,偿还了几十万的职工集资,交齐了天然气工程欠款,职工生活有了保障。
王清海他们的目光放得远,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究竟该走什么路?他们决定用厂子价值几千万的厂房设备,吸纳外部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把死钱变活钱,最大限度发展企业。
王清海先后和上海、深圳、湖北、西安等地的各种经济成份的几十家企业开展了艰苦的洽谈。一次次谈判,一次次搁浅,这其中,多数原因都是因为职工的安排谈不拢而告吹,对方有的对职工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有的则干脆不接收职工。王清海内心承受了难以言表的苦痛。时间一天天滑过。然而,面对一次次对他本人有利,对企业今后发展也不赖的谈判,他都恪守他的先决条件“要安排好我的职工,这是我的无形资产”。
一年多时间,王清海人瘦了,才40岁的他两鬓出现了白发。苍天不负苦心人。1998年4月,王清海以放弃控投权、甘愿“当下手”的条件,与私营企业西安丰禾工贸公司洽谈成功。
对王清海的这一抉择,当时主管局领导、市领导还有些接受不了,他对领导们说:“人家又给资金又全部安排职工,这么好的机遇咋能为了咱自己的官位而白白放弃?我在同意干厂长的那一刻,就把这一百多斤置之度外了。”
新企业实行新机制,新机制必然要带来大量富余人员下岗。王清海说:“下岗职工并不都是表现不好或素质差,而主要是由机制转换造成,他们是企业改制大利益的牺牲者,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换取了企业的新生,企业没有理由抛弃他们!”因而,新公司成立时,职工培训中心(现为就业服务中心)同时成立,专门负责下岗职工生活费发放、培训和再就业。现在的公司永远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机会。
如今,王清海的“无形资产”加上新机制的运作,其开发的几种新药品,不仅在西北五省响,还名扬湖北、安徽、四川、湖南、广东、山西、河南等省市,每月回笼的资金,可养活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