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15日
社会瞭望
02

退役的竹篮

柳中秋

女儿到外地上大学去了。整理女儿住的房间,收拾出一些闲置物品,拎到储藏东西的地下室。在归拢置放的时候,目光触及角落里的一只落满灰尘,已经陈旧的大竹篮,这只比女儿早一年进入家中的大竹篮,别看它现在灰头灰脑地呆缩在角落里,当年,它可是家中不可或缺的家什哩。

七十年代初期,我所在的这个国防工厂建在一个深山沟时,当时道路四处坑坑洼洼,进一趟城要坐近三个小时的班车,距离最近的集镇也有十几里地。那个时候,觉着“吃”在日子里是一个问题,不是吃不饱,是吃不好。副食品供应极差,鸡鸭鱼肉市面上几乎不见踪影,当地政府部门给工厂职工每人一月供应一斤咸肉,还得到十几里地外的供应点购买。

为改善职工的生活,工厂就组织人员找关系从外地采运东西,夏天的西瓜、秋季的苹果、梨、桔子、逢年过节则是猪头,猪下水,带鱼,甚至松花蛋、瓜子、大葱、粉条等等,然后按职工人数发票供应。一家最少两个职工,也有三、四个一户的,取回这些东西要用大家什,自然地,家家户户都备有大号的竹篮。

每逢工厂拉回东西,人们都拎着大竹篮排队购买,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前窜后跑,一时间只见家属区内你来我往,热热闹闹,成为山沟里独特的一道风景。

1978年我结婚成家,在添置生活用品时,就自然不忘这种竹篮。1979年底改革开放初见成效,集市上开始有乡民个人宰杀的鲜猪肉类,鸡、鱼、蛋也零零星星上市。星期天,厂里的职工成群结伙骑车前往集镇,自行车的后座清一色地夹着大竹篮,割几斤鲜肉,买一些时令蔬菜什么的,运气好的篮子里可以添条鱼或车把手上挂只活鸡。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自行车后座上的竹篮里,鸡、鸭、鱼、肉、蛋渐渐多起来。有的职工索性坐厂班车到城里采购,上车前忘不了拎上大竹篮。结实、容量大的竹篮,倍受山沟里职工的青睐。

1992年工厂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体搬迁到城市边。一出家属区大门,遛哒几步就是集贸市场,活禽、淡水鱼、海鲜、各色水果,新鲜蔬菜任你选购,大冬天也不缺鲜嫩的黄瓜、西红柿。空着手进去,出来时手里拎着几只塑料袋就回家了,吃一点,买一点,再不用操今日有吃的,明天没的卖那种心了,

没有人再用这种竹篮采购了,大多扔在地下室装了杂什物件。各家各户实实在在地用了十几年的大竹篮,终于“退役”了,时过境迁,昔日里那一道特殊的风景已成为人们的记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