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01日

陕西工人报头版 图片新闻 中国西部开放第一村 新疆野生动物探秘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1版: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头版
01

中国西部开放第一村

文/王兆麟 图/范德元

下和村,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20多年前在陕西省以及西安市的地图上,人们很难找到它。

如今,由于美国总统克林顿去年6月26日的来访,近千名中外记者的现场报道和电视转播,这个鲜为人知的中国西部小村一下子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

当克林顿把西安作为访华的第一站,并把访问下和村作为第一项活动,还特意在村头举行以“我和中国的变化”为主题的“圆桌会”时,人们自然不会忽略这个村的背景。

原来,早在1974年春,下和村由于农民打井挖出了秦始皇的兵马俑而震惊世界。“世界第八大奇迹”从79年10月开放迄今,已招引4000多万中外人士前来参观,村民们由于向游人出售民间手工艺品而脱贫致富。下和村成了中国西部开放第一村。

克林顿在下和村小学发表演说时说:“你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地方民主的成就的窗口,是向世界展示今天你们为下一代所创造的光明未来的窗口。”

羞羞答答地走向世界

位于秦始皇陵冢东1.5公里、骊山脚下的下和村,包括西杨、下和、西孙三个相距很近的自然村。村周围是大片的乱石滩和砂地,长些瘦小的柿子树,种的粮食年年不够吃。发现兵马俑以前,每个劳动日值不到一角钱。西杨村村民自嘲:“石滩杨,石滩杨,牲口没草人没粮,年年要吃返销粮,要国家救济手伸长!”

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下和村村民世代受穷的命运,然而在开初,兵马俑的出土却引起村民的不安和惶恐。一些村民认定打井打不出水是这些“瓦人”在作怪,于是把“瓦人”吊在村南大柳树上,你一镢头他一扁担把它砸了个稀巴烂。

这年7月省上派来考古队进行大面积钻探和试掘,发现村南有三座俑坑,内藏7000多件陶质兵马,亟欲先睹为快者纷至沓来,引起村民的不满,因为参观者损坏了考古工地周围的庄稼、果树,埋怨考古队给他们挖出了“瘟神”!

秦俑博物馆建成开放后,村民们站在路边好奇地打量着一批批形形色色的洋人。有位洋人看孩子穿着绣有蛇、蜈蚣等“五毒”、富于民族特色的红马甲十分喜爱,掏出一叠外币,比比划划地要求卖给他。孩子的妈妈十分害羞地收下钱,做成了全村历史上第一笔“外贸”生意。“一件花褂子哪值这么多的钱?”颇为不解的村民还嘲笑洋人的“傻气”。

在这块小农经济传统观念深厚的黄土地上,庄稼人一向鄙视经商,认为做生意不正经,讨价还价丢人现眼,只有实打实地“土里刨食”,干力气活才是正道。

但是,面对这“挡不住的诱惑”,几个勇敢分子扭扭捏捏地迈开了走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有些妇女把自己刺绣的“五毒”马甲,绣有民间图案的布提包、坐垫、虎头鞋和帽子摆在路边,人却躲到了树后。有的怕邻居熟人讽刺挖苦,偷偷跑到几里外的秦始皇陵前去卖。

结果她们晚上回来,使当家的男人吃了一惊: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却卖上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也使左邻右舍艳羡得眼红。

于是,家家户户关上门悄悄地合计:种庄稼、务果树,一年忙到头也不过几百元;这些刺绣活妇女都会做,拿去卖立马见现钱。干这营生费力少,几天的收入就赶上务农的一年!

市场经济强烈的价值反差,使讲求实际的农民冲破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牢笼,秦俑博物馆门前出售家庭手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多。下和村委会在村民涌入市场经济大潮时因势利导,一方面组织刺绣能手表演传授,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搞好市场管理,建立水泥柜台,按经营地段好坏,各家依次轮流。

从旅游产业村到旅游热点

过不多久,下和村的妇女自发掀起了破天荒的学外语热。原来,一些在学校学过点英语的女青年率先在与外国游人交易时用英语会话,生意格外红火。应妇女们的强烈要求,村委会请来教师,晚上在小学校办了好几期英、日语学习班,连文盲和50多岁的妇女都来学习,现在全村做生意的几百名妇女都会说些交易用语。1995年率世妇会代表前来考察的国务委员彭珮云有些不大相信,亲自考核后不禁大加赞赏。

现在,村民们从开头出售家庭手工艺品,发展到从事餐饮、交通业,还出现了几家村民自办的规模不小的秦俑复制工厂和档次不低的旅游纪念品、珠宝玉器商店,村办、村民小组办的为秦俑旅游开发服务的建筑、建材等企业有十多家,它们的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3/4左右,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产业村,人均纯收入从1982年的80多元增加到1997年的3283元,增长近40倍。如今村民见到考古队改口说:“你们挖的不是瘟神,是财神!”有句民谚道:“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多亏秦始皇!”

下和村因兵马俑而名闻遐迩,从80年代初起就不断有外宾前来寻访,先后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多批外宾,其中包括联合国卫生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在克林顿来访后,海内外许多旅行社推出了“跟随总统足迹,探寻中华奇迹”的旅游活动。1998年10月1日,来自新、泰、马、美、澳等国的近千人大旅游团来到下和村。下和村村委会主任杨云龙说:从克林顿来访后,我村已接待了近万名海内外客人,成为中外人士向往的旅游热点。

走向开放进程中的深刻变化

从小农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20年间,下和村发生了许多变化。

如今当你一进村就会发现,除去早上出门、傍晚收工热闹一阵子外,平时一片寂静,你再也看不到过去路旁、门口一堆堆闲人聊天打牌的景象。

当你跨进一家家院门,跟村民细细攀谈,你会发现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微妙变化。过去人们把在家掌权的丈夫叫“当家的”,操持家务的妻子叫“屋里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家庭的分工:男人下地种庄稼、务果树兼做家务,女人白天到秦俑馆前卖家庭手工艺品中午不回家,到晚上女人从事手工艺品刺绣,男人做剪裁、缝纫辅助工作。这样,女人收入多、来钱快,而且在外边闯荡,能力、见识都大有提高,女人当家掌权的越来越多。现在“谁有本事谁当家”成了风气,下和村做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过去村民的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好传宗接代。如今觉得生个娃要耽误六七年,这该损失多少收入呀,村民都自觉自愿地晚生、少生,村上的计划生育工作再不犯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村民越来越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应群众要求,村上出资办了十多期外语、科技、法律培训班,全村800多成年人竟有3000多人次参加学习,看书看报风气日浓。村委会主任杨云龙累计买了8000多册书,专辟一大间房藏书,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学习上。村、组干部们共订了50多种、80多份报刊。为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及时获取信息,有70多户装了直拨电话,十多人买了手机。

青年农民杨延寿认为,一个人在当今社会,如果不会二三门外语,不会操作、使用电脑和日用电器,那他就是“现代文盲”,我们农村青年必须迎接时代潮流的新挑战。

杨云龙指出,下和村最大的变化是,村民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开始重视个人价值的追求,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意识大大增强,根据村民要求,村、组每半年公布一次财务帐目,并把各业各项承包合同、分配方案、农业税费、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开,广泛征求意见。从1990年起,由每10——15户无记名投票选举一名村民代表共28人,组成村民代表议事会,对各项政务进行检查监督,村民逐步养成了民主参政习惯,像修建小学校、水泥道路,装置卫星接受器等重大事务,进行得又快又好。

在克林顿举行的“圆桌会”上,50多岁的村民杨东义论述了下和村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8月14日克林顿专门给他写信表示赞赏:“我们发现你的见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我们的讨论开展得很热烈,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图为下和村办起了秦俑复制工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