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01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三十年辉煌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本版导读

企业形象
04

三十年辉煌

——来自陕西八一铜矿的报告

1968年,由解放军21军建立起来的陕西八一铜矿诞生在陕、甘、川三省交界、阳平关古镇以南20公里的燕子砭。建矿至今三十年,三十年的奋斗,三十年的艰辛、铸成三十年的辉煌。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八一铜矿”不仅是我省唯一的一家有色金属国有企业,而且形成了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的国有企业,成为有色金属企业中的佼佼者。

从建矿至今,“八一铜矿”站在牢靠的基础上建起了铝锌外购选矿系统、粗铅、电铅生产系统、贵金属回收生产系统、电锌生产系统。产品由原来的三个品种增加到八个品种。尤其是近几年改革的浪潮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如今建成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领先生产手段的现代矿产发展中心。

三十年的道路是漫长的,三十年的经历也是曲折的。“八一铜矿”有过艰辛,有过辉煌,有过困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着铜资源的逐步枯竭,企业经营日益艰辛。经营出现亏损。矿区1300个职工要生活、要吃饭,矿山企业如何排除困难,走出困境,1994年年仅三十六岁的刘学武带着这个难题走马上任为“八一铜矿”的矿长。年轻的刘学武矿长从企业建立、设想、规划到建设,以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对矿区近几年的承包管理模式和效果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敏锐的发现矿区职工最关心的是“菜篮子”问题和矿山生产经营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放权承包,以包代管”的这种松散型管理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

在全矿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对各二级单位实行工资与产量、成本、质量直接挂钩为中心内容的经济责任制,以前三年的平均值为基数,重新核定考核指标,月月考核、严格奖惩。对在岗的职工、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成立待岗职工培训中心,使下岗职工得到了技术培训,在岗的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的樊篱。通过对市场调查和矿情摸底,找出企业亏损症结,矿党政果断决策提出减亏控亏口号,并带领全矿职工实现了当年的奋斗目标。1995年减亏314万元,利税实现了翻番,主要产品产量比前四年的总和还多,由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使企业脱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刘学武矿长带领党委行政一班人向全矿党员、干部和职工提出了“二次创业”,再过几年紧日子,顽强拼搏、振兴铜矿的号召。1994年首次在全矿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制,提出了“减亏500万元,控亏200万元”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员努力,年度工业总产值与1993年相比增长了21.6%,外购矿购矿量增长了97.7%,全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了增强,扭亏工作首战告捷。

为使矿区经济遂步走出低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站稳脚跟,矿区党委1995年6月中旬及时召开了年度党员代表大会,向全矿做出了实施“一个目标,四个扩展”为中心内容的重大决策,这是一次振兴铜矿经济、商讨生存发展大计的重要会议。全矿上下认真贯彻党代会决议,积极响应矿党政提出的为建成电锌配套工程的锌焙砂制酸“希望工程”争做奉献的号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5000吨锌焙钞和副产7000吨硫酸配套工程,3000吨电铅扩建项目和1000吨电锌扩建项目,分别于1996年1月,2月、6月点火和完成;年底,由于扩建、改建等项目,矿里流动资金发生了暂时困难,矿党政发出了“人人集资,为矿分忧”的号召,仅半个多月,全矿就集资近百万元,体现了矿区干群的凝聚力,向心力。

加大技改投入,是矿山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八一铜矿领导在总结前几年技改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狠抓内部管理,使已有的技改项目尽快达产,以发挥应有效益。另一方面,从1996年开始加大投入。从年产5000吨锌焙砂项目的投产到万吨粗铅冶炼系统的建成,八一铜矿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增强,为矿山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搞技改项目的几年里,刘学武矿长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为企业的技术改造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同时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为了赶工期,主要领导带领机关后勤人员经常进行义务劳动、大会战,吃住在工地。工程到了安装调试的阶段,领导还亲自跟班作业,有的十几天不离现场,困了就倒在料堆旁边打个盹,夜晚就干脆睡在汽车里。由于连续作战,过度疲劳,一些领导的身体累垮,有的甚至昏倒在工地上。在党政领导一班人的带领下,全矿上下开始了二次创业,经过艰苦努力,几年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30%——35%的速度递增,国有资产也由四千多万元增加到了一亿两万多元。

矿党政以“学邯钢,增效益”为契机,于1996年初分四大步提出了练内功、抓管理的“生死管理工程’,旨在使矿区的基础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全矿上下尤其是矿机关出现了结合铜矿自身特点的建规立制、强化劳动纪律的热潮。同时,乘抓管理、练内功的强劲势头,矿里于1996年7月在全矿实行背靠背、交叉量化式新经济责任制考核。为深化矿区的内部管理和改革,矿党政于同年初抓住时机对多年一成不变的住房和水电管理问题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造,革除了计划经济残留的陈规旧貌。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4月又推行了“内行”式“目标利润管理”,形成了全矿练内功、抓管理的“四步曲”。

在加强内部管理、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矿党政又提出一些改革的新思路,于1997年10月率先在电锌厂进行模拟乡镇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新机制试点,通过这一机制的引入,该厂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工人班班普遍关心产品,产量、质量和成本的好势头,尽管全年连续生产不足10个月,但电锌产量仍首次达到了年设计生产能力,年度一级电锌品级率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为矿区全面实行效益计件工资打下了基础;他们还于1996年冬将整体接交的海红资产作为首次在矿区实行职工内部持股运营载体的大胆尝试,为矿区转机建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矿党政带领全矿党员、干部和职工二次创业,从夹缝中求生存,已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也是矿党政提出的新举措。矿党委及其矿区各级党组织注重发挥党员和干部在生产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树立党员和干部的光辉形象。粗炼厂焙砂车间党政1996年首先在党员干部中推行了挂牌上岗、昼夜值日和“无烟办公”工作日制度,在全矿引起了较大反响;矿职工医院的党员和干部还推行了为病员“挂牌服务”制;选矿厂的党员干部带头把工作热情倾注到生产上,难活、险活抢着干,重塑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铜矿党员和干部的良好形象。实行“两袋制度”和“两先一优”评比活动,培养积极分子入党、预备党员转正。两袋制度的实施和两先一优活动的开展,对矿区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1993年开始,矿区实施了党建目标管理,开展了党员先锋岗活动和党员责任区活动。为使这一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党委从宣传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纪检工作、群团工作、综合治理工作等7个方面,将党组织的这些工作纳入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奖惩,效果比较显著。

另外,矿党政在抓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不忘抓精神文明建设。

从1994年开始至今,铜矿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经历了从扭亏到略有盈利的艰难岁月,经过全矿上下几年的奋力拚搏,基本摆脱了亏损,使矿区的生产经营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总资产已跨过亿元大关,1997年职工的年人均工资收入为4614元,与1996年相比,其涨幅为7.5%,已提前3年实现了第四届党代会提出的到“九五”末实现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4——5千元的最低目标,职工住房及其福利等,正在逐步改善。矿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得到了加强,这几年除抓职工文化生活外,还认真抓了“文明窗口”建设和“三德”教育,特别是矿区“文明窗口”之一的职工医院,从94年开展“创佳评差”活动以来,曾获得地方卫生局评比第一名和第二名各一次,并于1997年初开展了旨在提高医德院风的党、团、骨干、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与院职工“牵头结对子”活动,共结对子20对。此项活动有形式、有目标要求,有评比考核,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谈心的良好风气,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强,医院面貌焕然一新。1997年5月,矿党委制定下发了1997——2000年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围绕该目标,党委责成党委宣传部、矿工会等五个窗口开展了文明窗口“服务质量承诺制”活动,收到了一些实效,病员客户和职工反映较好;尤其在树形象、讲公德、扶贫解困等方面,更加体现了铜矿人乐于奉献的精神风彩,除1995年向矿内困难职工捐款4200元外,仅1994、1997年两年全矿还向社会募集捐款9149元,其中个人捐款1.1749万元,向“远南残运会”捐款2211元,衣物等845件;除“义诊”送药外,还向矿扶贫点井田坝村捐赠扶贫款6138元,衣物等423件,扶持该村教育,资助教具教材等。上述各项活动的开展,使矿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推动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

现如今,八一铜矿面对来自外部市场低迷、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从深化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改革人手,加大工资分配的弹性部分,缩小“刚性”部分,全面推行计件工资制。同时成立职工持股会,通过职工入股的形式,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以产权为纽带、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1998年实现了扭亏增盈的奋斗目标,实际实现利润30余万元。矿区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对自己的前景充满信心。

(高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