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迪斯尼拍《花木兰》随想
□文/曾亚波
《泰坦尼克号》航行中国之际,一些国内影视界知名人士颇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国产片缺的正是巨额资金投入;也有人认为,该片与世纪末人们的某种心态相吻合,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实在使人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
我们来看年内的又一部大片,美国迪斯尼公司投资1亿美元推出的动画新作《花木兰》,该片把木兰忠孝善良的个性和英勇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其场面气势浩大,剧情高潮迭起,加之振奋人心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影片试映取得极大的成功,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赞不绝口。
迪斯尼公司搞的这种题材显然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大杰作,但它历时5年,耗资上亿绝不是盲目之举。首先,从近年来推出的《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和《大力神》等动画片来看,将高科技的动画与某个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其次,动画大片的观众圈越来越突破儿童范围,深入成人市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早已是家喻户晓,而中国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电影观众,一部完全由美国人投资、反映中国文化的影片将激起他们强烈的观赏欲望。该片的推出对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国内动画产业不啻是当头一棒!
回头说说命运多舛的国产动画大片《大闹天宫》,这部片子投资过亿,开拍数载,却是千呼万唤出不来。据说是因为编导和制作人员缺少高科技的制作技巧,只拍了部分镜头便搁浅了。看来,光有资金投入还不够,中国的影视制作者们亟需“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好莱坞已经开始留意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的电影市场,而我们的编导们则津津有味于妻妾成群、宫闱秘史、特技武打、明星调笑之类的胡编滥造,偶尔拍几部主旋律影片,也要依赖党和政府帮助推介,这如何适应得了市场?
拍“大片”必需先“充电”。影视制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迫切呼唤“知识经济”的加盟。我们的电影制作者技不如人,却不思进取,中国大片何时才能走向国际市场。《泰坦尼克号》的轰动是我们为别人欢呼,而当美国《花木兰》杀气腾腾地打进中国电影市场,谁还能保持平静?别说编导,怕是中国的观众也会坐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