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09日
世界之窗
04

历史牲的五分钟

——庄则栋回忆中美乒乓外交

在中美建交20周年前夕,现任北京市少年宫乒乓球教练、特级教师的庄则栋先生,在他的住所接待了我们,进入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那幅引人注目的照片。那是1972年4月庄则栋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球代表团首访美国时,尼克松总统在白宫玫瑰园接见他的合影。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就从这张照片开始。

庄则栋指着这张照片说:“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在宴会上向他介绍‘这就是同你们美国运动员交朋友的庄则栋’,并说我即将访问美国。尼克松高兴地对我说:‘你们到了华盛顿,我在白宫接见你们。’后来他实践了诺言。”

接着庄则栋便回忆起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上开始的中美乒乓外交。记者问:“听说这是从美国运动员科恩上错了车开始的,是吗?”

他纠正道:“不!不是上错了车,是上对了车,因为这辆车上有第31届世乒赛组委会的标志。但这是我们中国运动员的专用车。”

“4月4日下午,中国运动员都上了车准备前往体育馆,就在车子即将起动时突然急急忙忙上来一个人。全车人一下子愣了。嗯?怎么来了个黄头发蓝眼睛?那个外国运动员上来一看,也愣了,立即扭转身,这时车门已经关上了,他就把脸冲着门站在那里。这一下,我们清楚地看到他运动衫背上印着的‘U.S.A.’。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理他。我当时坐在后面,也看见了,怎么办?我的脑海里马上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那个年代,中美是敌对国家,我们运动员在国外是不能擅自同美国人接触的,这是一条严格的纪律。再说那时国内还处在‘文革’中,叛徒、特务、汉奸的帽子满天飞,谁敢冒风险去理睬这个美国佬?”

“但是,在这次出国之前,周总理向我们传达了毛主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指示,要我们同各国运动员广交朋友,要我们在运动场上体现出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我想,‘友谊第一’么,中国是个礼义之邦,人家已经上来了,你不同人家打个招呼,就让人家这么冲着门尴尬地站着?这不太好吧?”

“这时,我又想起1970年国庆时毛主席把美国作家斯诺请上了天安门城楼,让他站在身边,对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寄希望于美国人民’。既然毛主席能同美国人交朋友,我们就不能和美国运动员往来?那时候我还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天天背诵‘老三篇’,记得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有一段话说,我们‘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眼前运动员是美国人民的一分子吧?怎么能不理人家呢?”

庄则栋这么翻来覆去地想着,整整有10分钟时间。他终于拿出了打乒乓球的“小老虎”勇气,冲破思想上重重的阻力,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快速地翻腾着他随身带的一个大旅行包,想寻找一件合适的礼品。一边找,一边想:几十年不来往的“敌人”,送什么东西合适?不能太小气。他拿出这一个,太小;拿出那一个,太轻。终于他在包中找到了一件东西——一米多长的一幅杭州织锦。他想:这个行,有中国特色,还不带任何政治色彩。

庄则栋像回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那样,清晰地向记者叙述着:“我拿着这幅织锦,朝那个美国人走去。马上有位队友问我:‘小庄,干吗去?’我说:‘和这美国运动员聊聊去。’马上有几个人劝我:‘小庄,别去!别惹事!别理他!’从这三‘别’可见大家心情有多紧张。我说‘没关系,他是个运动员。’我还是拉上翻译一起走近那个美国人。我问他‘你是美国运动员?’他点点头(后来知道他叫科恩)。我说:‘美国政府对中国不友好,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始终是友好的。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始终是友好的。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美国运动员的友谊,我送你一个礼物,留作纪念。’”

“科恩简直高兴得不得了,上车十分钟了,没有一个人理睬他,现在居然有人上前来同他说话,送他礼物,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世界冠军!他感动极了。翻译向他介绍说:‘他就是庄则栋’。科恩连连说:‘我认识,我认识,他的球打得特别好。’他还说希望我们在这次比赛中获得成功。”

车子到了体育馆,大家都下车了,庄则栋和科恩的这次历史性见面也就结束了。只有五分钟时间。因为从出发地到体育馆共十五分钟路程,前十分钟是冷场。就是这五分钟,开始了中美关系史上闻名全球的乒乓外交,进而打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大门。

当天晚上,美国的教练和运动员也来到中国运动员驻地,也送来礼物,并且表示想到中国访问。庄则栋和科恩的接触,日本的大报第二天就以“中美接近”这样的横栏大标题登载。中国代表团也立即向国内汇报了美国乒乓球队想访问中国的情况。很快毛主席亲自批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以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了,中美关系的大门越开越大,终于在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

庄则栋的这次行动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表扬。庄则栋感慨地说:“27年过去了。当时我才31岁,现在已经58岁了,今天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十分自豪。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当时的国际大势使然,是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及时抓住时机,用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71年9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时,他对我说:‘感谢你啊,没有你同我们运动员交朋友,我也不会这么快来中国啊!”我说:‘您能来中国也是中国人民、中国领导人和美国政府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我的真心话。基辛格听了马上说:‘你这话讲得很好,我很高兴。’”

(杨桂凤)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