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二题
口文/叶丛
给谁拜年
年关将至,“拜年”自然又成为“不得不说”的一个话题。
拜年虽属陈规,但却不能没有。借年之喜气,或走亲访友,勾通感情;或化解矛盾,加深友谊;或交融心语,互联信息。一壶浊酒,满脸喜气,岂不快哉!然而如今有不少人厌倦过年,年三十起,有人门不敢出,怕冷落了叩门拜年的亲朋;有入户不敢串,怕作难了同样心态的好友。全是因了这拜年有点变味。
有人戏称,时下的“拜年”有“明拜”和“暗拜”之分。明拜多为互拜,礼尚往来,无可厚非。而“暗拜”就不那么简单。“暗拜”为一些人“实现自我”创造了契机。有为取悦上司升官发财而“拜”者;有为讨好主管以求手下留情而“拜”者;有为儿女前程铺路架桥而“拜”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暗拜者多为曲径通幽,秘而不宣,自有重金“压岁”。如此“拜年”风,不仅败了社会风气,也损害了领导干部形象,老百姓对此极为反感。
当然,群众给领导拜年,明拜的例子也有。过去延安时期,老百姓打腰鼓扭秧歌,将“人民救星”的大金匾送给毛主席和党中央,那是因为毛主席、党中央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年景,是发自人民心灵深处的无尽的爱戴和感谢。去年我回农村老家过年,老百姓一路敲锣打鼓到县政府大院,搭红挂彩,给县长唱《拜年歌》。声声言达对“父母官”的拳拳厚望,那才叫耳热心动。但愿我们的干部年三十有家不回,忙着走访贫困户,给军烈属拜年,问寒问暖;更希望我们的领导年关亲临困难企业看望下岗职工,帮他们排忧解难……
看来,该给谁拜年,拿什么拜年,确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虎尾乱弹
年终岁尾,说几句乱弹听,权作虎年射虎,疯言浪语笑笑生。小文章,大实话,虎尾助兴。
地球转了个圈,寅虎打了个滚。九江锁住了蛟龙,咆哮变成了沉吟。国企开始了自救,山货跨出了山门,“网吧”变成了新宠,VCD走进了家庭,想脱贫的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假日的城市人个个却钻山觅趣找清静。虎年的都市没有稻草人,谁都说活得很不轻松。
虎年的暴发户不再气壮如牛,因为钱愈来愈不好挣;虎年的小贩也没法儿欺行霸市,垄断经营,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从容;文化人不再自恃清高甘于清贫;工薪层不再靠大树月等开薪;为官者不再扯皮务虚稳坐交椅,公务员不再一朝受聘半生安宁;洗脚业终于没能热将起来,歌舞厅夜总会日渐冷门;《好汉歌》把打虎英雄请到了民间,腐败一族也没了“犯事”前的威风;大歌星“天价”收入却逃税抗税,屡被曝光搞臭了名声;岁末的挂历也不再娥眉粉黛美女如云,而充斥都市每一个角落的七色广告却涛声依旧;直拨电话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哥大”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出租车不再是村头的罕物了,“无人售票”也不再是城市的新闻;小偷不再猖獗于闹市,大案却也层出不穷;丰足的电能使城乡告别了间歇的黑暗,而人为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不断引起公愤。“流星雨”给了地球人一场虚惊,而“外星人”却不时地被媒体频频“克隆”;造假者不再拘泥于雕虫小技,高科技成了可喜可忧的万花筒;假烟假酒人人喊打,假钞假币却能乱真;大街少了坑蒙拐骗的伎俩,市场里多了王海式的“刁民”;股票不再“牛市”,“割肉”“放血”都变得异常冷静;肉和蛋的价格不再成为生活热点,报刊上却狂炒打官司的“名人”;小品和相声依然在荧屏里“打架”,皇帝和“辫子军”在电视频道里“走马灯”;中国电影比中国足球还臭,“假球”和“黑哨”污染的不光是绿茵;演艺界名人和名人的情人纷纷出书立传,影视圈却找不到几部精品;“下海”不再成为敏感的话题,“下岗”正牵动着一批人的神经;房子和爱情都得用金钱去买了,资格不再是谁的资本;有些人刚成人就成了闲人,有些人退了休却八方争聘;最忙碌的是闻鸡起舞的老头老太,最认真的只背书包的小学生……
把虎年的七七八八抖落一遍,为的是来年有个好风景。猛虎下山已踏破了冬天的冻土,看玉兔来年如何闹春!
天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