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孙“琢磨”的故事
孙裕民是西安铁路工程三公司水电分公司后勤班的车工,年过半百的他平日里话不多,除了闷头干活外,就爱一边抽着烟,一边琢磨搞技术改新。工友们不叫他的大名,而唤他“孙琢磨”。1年多来,他先后琢磨成了7项技术革新,仅节约煤、电和原材料就有1万多元,公司一次性奖励300元,并号召全体职工向他学习。
“抱箍”是铁路电气化施工中悬挂拉线、瓷瓶和作电缆支架等一种小物件。做起来很麻烦,费时又费力。4个人在煤烟、灰渣乱飞的车间里干上一天,才能加工20来个。孙裕民琢磨:能否不烧煤、不用电、冷轧冷弯做抱箍?不知多少次工友们下班了,他独自在车间里做试验,很晚才回家。饭碗一撂下,就急匆匆地戴上老花镜,摊开图纸,又是划又是算,老伴说他比考大学的学生都用功。一种多功能抱箍加工模具硬是让他琢磨出来了,两个人平均3分钟就能加工一个,个个合格。车间里再也没有煤烟和灰渣。
施工一线告急,急需一批钢筋和角铁料。孙裕民和五个工友忙得恨不能一人当成两人用,还是供应不上。那台老式剪床任你再急,它还是“老牛拉车”,慢慢悠悠。老孙望着剪床又琢磨了:能不能让它既快又省劳力?他吃饭琢磨,走路也琢磨,一门心思都在改造剪床上。遇到难题,他像一个求知欲极强的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向技术人员求教。他和工友们一起边实践、边改进,只用了7天时间,一台多孔进料、可调节用料长度的剪床装置便做成了。 (尔普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