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16日
社会瞭望
02

我是一个“兵”

那是1998年11月中旬。

“进厂调令都来十几天了,还没见人影儿”。我对着铆焊班长埋怨。“人都在班上干开活了,怎么还没来报到?”他接话道。

少见,干了多年的劳资工作,我还是第一次遇见没开劳保就操工具干活儿的人。我开始为自己工作的粗心感到内疚,传话催冯增久赶快来办手续。

不一会儿,个子不高,穿一身旧军装,四方红脸膛的他出现在办公室,操着略带醋溜的陕西话怯生生地说,“我对规定不懂,也不清楚有什么劳保”。憨厚、朴实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填表中我了解到,他现年33岁,初中毕业,是名党员。从戎13年中转战4个省市,学过车床、气焊、修理、开车,可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开着劳保票,我的话多了起来。听说他1988年在河北,1996年在陕西分别荣立了两次“三等功”,更是令我肃然起敬。

提到冯增久,刚来时的情景车间王主任还历历在目。赶上大修,任务繁重。王主任将工作性质及班组状况简短介绍后,他利落地起身说,“请领导放心,我早做好了准备,在工作中检验我吧”。话语不多,尽显军人风纪。

打这之后,他身穿工装、手握焊枪,默默无闻地投身到大修配件的紧张制作中。实践经验不多的他,边干边学,主动请教比他还年轻的师傅们。忙得不亦乐乎。

“那位复转军人真不错,早来晚走,勤勤恳恳,像个党员样儿”,铆焊班长如是说。“他的技艺进步很快,活儿干得漂亮!”师傅们赞许着。

12月底的一天,小冯拿着一张纸条来盖公章。内容是,他的妻子没有工作,246元的月工资要养活一家三口。只身在此,现暂借宿在他处。因检修晚上加班没地方休息,请组织考虑一下。他进厂两个月了,连起码的栖身之处还没有着落,却在不长的时间里,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大家的赏识。我的眼睛模糊了,王主任也感动得半响没说出话来。为了这个好人,王主任忙里抽身,专程奔走联系,帮助解决。

新春佳节,为鼓励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分厂领导破格在为冯增久同志提前转正的报告上签字,并给于奖励。我出于兼职支部工作的原因,试图想剖析他的内心世界,可他却说得很简单:过去走的路,我问心无愧;转业到地方,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干好工作是第一位的。因为,我始终是一个“兵”。

(鄂丽)25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