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24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雄关漫道奏凯歌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本版导读

企业形象
04

雄关漫道奏凯歌

——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采访手记

文/李传江 严天池 李建平 摄影/王为民

很早就萌生了采访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想法,因为这几年,我们在许多场合都听到人们在谈论她,夸赞她。在陕西,电力建设遇到了“硬骨头”,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说:“去叫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人来!”

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这几年在改革中创业,在困境中崛起,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企业总产值由1994年9388万元增长到1998年的2.5亿元,固定资产从1994年的3300万元增长到1998年的8088万元,成为担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国家一级资质施工企业,在陕西电力系统“咬了鸡头”,“摇了响铃”,被誉为“电建劲旅”。

3月的一天,带着满腔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我们踏进了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大门,去寻访“陕送”崛起的奥秘,去感受“陕送人”那无坚不摧的豪情。围绕“陕送”话题多

在陕西电力系统,人们一谈及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一谈及陕送人,话题就会多起来,就会产生高潮。我们的采访就从这个话题开始。

1994年,与所有电建行业一样,过早断奶的阵痛使从事超高压输电线路及变电所施工的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步入困境,送变电行业僧多粥少,加上“陕西无战事”,1850多名职工近一半人只发70%工资在家待岗,企业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陕送这个七十年代全国电力系统学大庆的排头兵也遇到了生存危机。任务难找,资金短缺,效益下滑,职工心散。1995年春,无米下锅的窘况摆在陕送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

路,就在脚下。

路上布满荆棘与坎坷。

陕送公司经理刘勇向我们叙述公司几年前的艰难境状,也向我们阐释陕送之所以会形成话题中心的缘由。

延榆工程被陕送人喻为他们养活队伍的生命工程、凝聚人心的希望工程、树立企业新形象的争气工程。1995年,新调整后的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领导班子以此为契机,全力找米下锅,他们整顿队伍,转变观念,千方百计,苦练内功,终于促成了延榆工程的上马。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陕送人迎着困难,勒紧腰带,默默地走向了陕北的连绵高原,走进了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他们要在昔日兵家争雄的大地上演绎他们可歌可泣的创业奋斗历史。

陕送壮歌在延榆工程中唱响之后,职工士气大振,企业声威大振。1996年以来,陕送人先后建成了延榆线、渭乾凤线、店洛兀、马观线、西康电铁和宝二电厂配套工程及四川二自Ⅱ回、广西平罗线、福建旗城线等12条共434.07公里送电线路及渭南变、榆林变、凤翔变、镇安变、西高明变、宝二升压站、东郊变、上海蕴藻浜变、深圳宫明变等12个总容量为130万千伏安的变电站。现在,陕送人正兵分几路,在马汉线、汉中变、桥陵变、乾县变、山东阳淮线、四川二自Ⅲ回、广东天广直流、西安城网改造、陕西农网改造等工程中大展拳脚。

这几年,陕送人把队伍拉到哪里,就把不怕艰难、绝不服输的“硬骨头”精神带到哪里。他们扎根三秦,面向全国,把座座铁塔矗立在沟沟坎坎之上,把条条银线架设到了青山绿水之间。今天的陕送人,干部有志气,队伍有士气,企业有生气,工程有名气。怪不得陕送人总会成为人们话题的中心。陕送人在几年的艰苦鏖战中铸造了企业的魂魄,创造了非凡的成绩,公司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创造了连续四年无质量事故,连续七年安全生产的最好纪录;抱回了“陕西省文明单位”的桂冠。他们终于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他们强劲的实力。

“珍惜缘份和信任”

我们曾到过许多企业,曾采访过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对于领导班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搞好领导班子建设,我们曾经得到过几近一致的答案。这一次,当我们面对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经理刘勇时,我们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更接近人情味。刘勇说,干企业谋事第一,我们这一班人能在困难的时候坐到一条船上,是上级的安排,是职工的信任,更是一种缘份,珍惜这种缘份,就要千方百计干好工作。

为了这种缘份,也为了那份信任,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党政领导班子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大打企业翻身仗上,把全部力量都倾注在和全体职工同舟共济上。公司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从基层一线一步一步摸爬滚打上来的硬汉子,他们都有一种绝不服输,永不退缩的性格。面对1994年的困境,刘勇曾用巴顿将军的名句鼓舞同伴们的士气: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并不是辉煌时期的赫赫战功,而是他身处事业低谷时的反弹力。在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身上,在他们殚精竭虑、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中,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那种反弹力。

刘勇告诉我们,同舟共济渡难关,班子的精神状态太重要了。为了振奋班子成员的精神,刘勇给自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给班子成员提出了起码的要求。他要求全体干部把责任看得重一点,把权力看得轻一点,把事业看得远一点,把利益看得淡一点,为职工想得多一点,为自己想得少一点。为了把这“六个一点”落到实处,陕送公司党委还制定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20条不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面镜子。他们通过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狠抓班子的思想建设,使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有利于企业积累财富,有利于提高职工收入,有利于增强企业实力”的基础上。公司还制定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实施办法》,健全职代会制度,建立了公司民主管理机制。一个思路清,作风实,要求严的领导班子形象在职工群众中树立起来了。大家心齐风正,勤政务实,在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给职工以希望,为的是那种信任,也不负天造的那种“缘份”。

振作的班子必有振奋人心的思路。

困难的时候,“共渡难关”的思路提出来了;摸索的时候,“两个小转变”的思路提出来了;形势好转的时候,“居安思危”的思路提出来了。这些思路,在陕送公司发展的历史中都具有了里程碑的意义。

振作的班子必能冲破旧思维的惯性。

任用干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考核干部:“一年两次,警钟长鸣。”

锻炼干部:“基层去,蹲点去,换位去。”

企业的活力,来自于全体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大解放。这“大解放”,首先表现在干部制度的改革,表现在干部队伍思想的大解放上。这“大解放”,融汇在陕送公司由困境走向再生的艰难历程中。

振作的班子必是团结活泼融洽的班子,刘勇说,他们给班子成员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但是,班子会上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表述思想甚至为一个问题发生争执,却是绝无限制的。刘勇说,有意见是正常的,对任何问题都没有分歧,在“一把手”跟前唯唯诺诺,那才不正常。因此,陕送公司开班子会,关起门来,面红耳赤是常有之事。而一但形成了决议,会议一散,天高云淡,大家都忘了争吵,各自忙自己的工作去了。目标的一致性,使大家没有了心理负担,更卸下了精神包袱。陕送的班子在西北电力集团公司和陕西电力公司被称为“最让人放心”的好班子。

“应把鲜花送职工”

谈及陕送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公司经理刘勇不无感慨地说:“陕送公司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职工队伍。是他们撑起了陕送的一片蓝天。只有他们,才配接受掌声和鲜花。”

陕送人曾在国家重点工程500千伏葛上线、500千伏漫昆线上,战胜恶劣的施工环境,创下了非凡的战绩。餐风饮露,披星戴月,无私奉献,专干急、难、险、重工程,正是陕送人“硬骨头”精神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来,陕送公司承担的沣河变、渭河厂用变、安南线铁塔、供电线路抢修和凤翔变出线、马观线抢建等15项急险难重任务,他们在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队伍拉得出,打得响,干得好,受到各级领导赞扬。

1998年3月,陕西省政府要求110千伏24.234公里店洛线路工程务必在两个月内建成,这在陕送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第一工程处接到任务后,行动之快似乎不近人情。在云南工地施工8个月撤回的施工人员一到西安火车站,就被送往店洛黄工地,他们的妻子不得不赶到工地去见自己的丈夫。就这样,陕送人圆满完成了任务。甲方代表说:“这样的速度要求,这样艰巨的工程,陕送人竟能完成,陕送人神了,”

1998年7月,陕送公司揽到宝鸡供电局为完成宝成铁路10月1日火车提速所需动力电源110KV马观线任务后,为了实现省政府给铁道部的承诺,施工人员跋山涉水,饿了啃方便面,渴了饮矿泉水,300多盏马灯伴随着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高山峻岭之中,有人甚至连续工作六、七十个小时,硬是把这个急难工程抢了下来。宝鸡供电局的领导深深为陕送人的精神所打动,送来了“鏖战秦岭,无坚不摧”的贺匾。周围的群众也称,那是一支“吃了鳖精”的队伍。

然而,陕送公司的领导者们再明白不过,光靠酣战是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陕送还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的人才。于是,人才工程在陕送公司也随着企业的发展悄悄实施。

以人为本,将人用“活”。这是陕送班子的高明一着。现在,在陕送公司,干部工人的界限基本打破,“能上不能下”的格局也已打破,只要你有本事,公司都会尽力为你搭好“表演”的舞台。刘勇说,我们要不断线地推出新人物,培养新人物,让他们去挑陕送公司的大梁,陕西省跨世纪立功竞赛先进个人孙天力、陕西省优秀党员王恒新、电力部劳动模范张静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东洲等一大批先进人物都在公司精心搭就的舞台上走向公众,他们代表了陕送公司的精神风貌。

为了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陕送公司还把职工的再教育、再培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公司坚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改革开放的理论教育、企业精神教育等,近4年中,公司光巡回演讲活动就搞了169次,把新思维、新观念、新知识送到了施工队,送到了工地上。

“再优秀的人才都要接受继续教育,何况我们的队伍素质离现代化的要求差距很远”。刘勇如是说。1997年,陕送公司在完成培养32名青年后备干部、131名生产管理骨干、560名熟练技术工人的“315育才工程”后,1998年又启动了“1368人才工程”,他们计划要在三年内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培训基地,培养30名青年后备干部,60名技师、80名复合型人才。近4年中,陕送公司共投入经费百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22期,参训者达到3812人次,一些职工还通过外委、外送、自学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

陕送公司之所以如此重视职工的“再教育工程”,是因为陕送的领导者们认识到了陕送的职工吃苦流汗的精神很强,而现代知识和理论欠缺,对市场的千变万化的适应力更为不足的现实。刘勇告诫自己的同伴,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培养人才就是为公司的未来投资,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想得远一点。

陕送公司不但重视人才,挖掘培养人才,还大胆引进人才,并给人才营造最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建立了人才竞争机制,给进入公司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他们还每年召开大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为了公司发展建言献智。

现在,不管是公司机关,也不管是施工处队,陕送上下已经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陕送人说:“我们要建一支有知识有文化又善战的钢铁队伍。”

“到中流击水”

我们和陕送人交谈,常常为这支队伍的能征善战而激动。然而,最让我们动情以至热泪盈眶的是陕送人所经受的那场转变观念、自找市场的洗礼。

1994年,当“狼来了”的浪潮呼啸而至时,陕送公司正处在无米下锅的境地。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放权基层,自找任务,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的办法,每年平均自找任务2000多万元,但对于有3个亿工程“消化”能力的陕西送公司来说,杯水车薪,仅够糊口。

为了发展,陕送人在经历了找局长还是找市场的观念碰撞之后,终于从观念枷锁中解放出来,他们把眼光盯上了市场,勇敢地走上市场。刘勇说:“一定要干500千伏工程,到国内外、省内外招标市场去竞争,这不仅是企业资质的需要,更是企业形象和锻炼队伍的需要。”

1995年,公司成立了承揽任务的专门机构——对外联络部,并设立了深圳分公司及云南、上海、四川办事处等窗口,从人员、政策、信息、机构上进行四落实。各路人员分赴窗口,广泛收集信息,联络感情。1995年底,公司得知天广直流工程招投标的消息,立即精心组织,紧锣密鼓,进行调查,编制标书,然而,第一次在海中游泳,就呛了几口水,没有中标。紧接着,四川二自1回、长万线,自蓉线等工程投标也连连失利。四投四不中,无情的市场,残酷地将陕送人丢进了失望的深渊。

冬日的圆明罗遗址,在瑟瑟的寒风中更加冷寂。刘勇和他的同伴们在冷寂中相对无言。他们想着如何回去向公司职工交代,没有工程干,职工们的吃饭问题也难解决。他们心急而空落,几条汉子英雄落泪。偃旗息鼓不行,捂着脸回家更不行,男儿自有男儿气,重振雄风接着上……大家挺胸走出了圆明园。

知耻而后勇。1997年初,公司制定了“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的市场战略,在对外联络部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对外工程部,由一名副经理兼任主任,强化了对投标工程的领导,充实得力人员,加强硬件建设。他们面对全体职工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拿500千伏工程回来。

于是,加强学习,苦练内功,作好准备,迎接挑战。

1997年3月,四川500千伏二自Ⅱ回线第四标段中标;8月,广西500千伏平罗线第八标段中标。接着阳淮线四个标段连续中标。陕送人激动了,陕送职工的士气鼓起来了。

为了中标,公司的对外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58岁的公司原总经济师杨秀瑛,在阳淮线投标中,老母病故才7天后,她就赶回来工作。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幸亏抢救及时。负责对外工作的公司副经理刘明放,爱人从部队转业工作无着落,70岁老母无人照顾,然而,他在外一跑就是8个多月……陕送人用忘我工作的牺牲精神,终于取得了非凡的市场业绩。

为了巩固市场,不断拓展市场,赢得信誉,树立形象,陕送公司确立了“占一方市场,立一座丰碑,树一流形象”的总思路,在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体现企业的市场理念,以达到稳操胜券的目的。

在上海,公司承揽蕴藻滨变电站的改造工程,以“80次停电无事故,次次按期供电”的管理水平得到了上海超高压建设公司好评。公司员工在施工中替业主着想,通过改革节约投资约4000多万元,被推荐参加部旧变电站改造成果展示。业主许诺:以后上海的工程还要请陕送人干。

在云南,在四川,在深圳,在山东,在广西,在福建,陕送人用辛劳、智慧和勇气播撒下了他们希望的种子。在省外自找工程占1998年全公司产值的49%,陕送公司近两年的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和优良品率均达到100%。陕送人在竞争中体会到,没有任务,占领不了市场,英雄无用武之地,陕送也就没有了精气神。

“我们还要老传统”

在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采访,我们不时听到陕送人津津乐道于他们在重点工程中开展的劳动竞赛。劳动竞赛为陕送公司走出困境,赢得发展写下了精彩的一笔。细听陕送人的介绍,我们对国有企业这个“老掉牙”的“老传统”有了新的认识。

陕送人说,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施工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开展劳动竞赛是个好办法。这几年,陕送公司在重点工程中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不但创造了公司49年历史上从来没过的奇迹,还改变了职工的精神面貌,树立了企业的外部形象,锤炼了陕送人的过硬作风。陕送人说,老传统还是有用的,起码目前还起作用。

这几年,每当工程吃紧时,陕送人就把劳动竞赛派上用场。特别是以安全文明生产为龙头的竞赛活动,一改过去职工野外作业形成的懒散习惯,使驻地群众刮目相看。公司把各项工程都作为企业创名牌、立丰碑、展风貌、树形象的主要阵地,对各个工程点都提出了竞赛要求。走进各施工驻地,彩旗招展,标语高悬,警戒线,标识牌,竞赛板报,形成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线。各单位自编的反映企业精神,质量安全内容的标语挂在最显眼地地方。规整有序的工地办公室,整齐划一的工地宿舍,干净卫生的工地食堂,现代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健康向上的文明施工环境,使职工有了家的感觉。

劳动竞赛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培养了职工勇打硬仗的拼搏精神、舍家忘我的奉献精神、上下同心的协作精神、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也锻造了陕送公司“敢打硬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陕送人认为,开展劳动竞赛,赛安全、赛质量、赛进度、赛管理、赛文明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更为重要,那就是赛育人。只有让各方面的能人脱颖而出劳动竞赛才达到了最后的目的,为此,公司连续四年召开劳动竞赛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三年中共评出竞赛优胜集体、队班80个次,功臣先进个人980人次。公司6次在陕西电力系统、陕西省劳动竞赛会上介绍经验,连续三年荣获陕西电力系统和省劳动竞赛先进单位,8个单位、32人次分获陕西电力系统和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批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成为陕送公司大打翻身仗的排头兵。

劳动竞赛使陕送公司的两个文明建设有了落脚点,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施工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强化了企业的综合管理,集中了全公司上下的战斗力。公司经理刘勇和党委书记刘志东经常到工程工地检查竞赛情况,推动全面工作。书记刘志东还亲自担任了三个工程的总指挥。工会主席樊光波几乎成了竞赛工地的常住户,组织劳动竞赛也成了拿手戏。他说,深入一线,深入职工,强化了劳动竞赛的针对性,也给“老传统”注入了新内容。

“营造我们温暖的家”

陕送人在困难的日子里深刻体味了企业这个大家庭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由于体制原因,我们的职工目前还难以独立于企业之外,因此,依靠职工办企业,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好企业大家庭,对于陕送人来说,对于哪些长年在外奔波的电建职工来说,就有着特别的意义。为此,陕送人通过具体而细微的活动实现他们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构想。

——评先树模,弘扬正气。公司在坚持14年季评“十佳”好事600多件的基础上,连续5年评选公司劳模123人次,评选支持丈夫工作的“好电嫂”107人次。评出各类先进人物510人次,双文明集体、班组220个次。公司除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外,还给劳模先进分房加分、调资优先,组织劳模外出参观旅游。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孙东洲奖励住房一套,使劳模“名利双收”,在公司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崇尚劳模,争当劳模在公司上下蔚然成风。

——关心职工生活,实施“温暖工程”。陕送公司的领导者们,他们来自基层,心系职工。十分注意为职工排忧解难。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走访劳模、慰问骨千、看望伤病人员、救济困难职工等活动。今年元旦,大雪纷飞,坚守在马汉线工地上的三处职工以为,不会有人再到这深山中来,谁料,风雪中来了一拨人,他们沸腾了,原来是刘勇经理带人翻山越岭看望大家来了。大家的心热了,他们和刘经理互相敬酒,表达他们由衷的喜悦。近5年来,陕送公司送温暖,投入经费170多万元,涉及面达职工人数的60%,他们还召开劳模,离退休人员、青年大学生、职工代表座谈会,举办职工和家属共同参加的联欢会、团拜会,使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职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加强基地建设,使职工安居乐业。在送变电工程公司,我们听到了一句十分实在的话,“多出力气多流汗,多盖房子多挣钱。”为了解决职工住房紧张状况,公司实施“安居工程”,几年来挤出2490万元建成了三幢14160平方米的住宅楼,改造了四幢12328平方米家属楼,建成了单身职工公寓,安排专人管理。1998年,对天源饭店,职工食堂、职工医院进行了改造。陕送人常说,陕送是个大家庭,“上要养好老的,下要育好小的”,因此,他们改善了离退休职工活动室和托儿所的设施,建立了门球场,整治了生活区的环境卫生,使之成为环境美、功能全、卫生好的生活基地,分别被西安市和莲湖区授予“文明大院”和“安全小区”称号。

——构筑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陕送公司形成了“塑形象、铸魂魄、育人才、谋大事、营氛围”的企业文化模式。公司各处队还自己创作了20多首企业歌曲。公司职工艺术团还经常深入一线把自编自演自导的文艺节目送到职工当中,给施工工地凭添一道风景。

建好企业大家庭、营造温暖“小社会”,使陕送公司在陕西及西北电力系统,在当地政府部门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陕送人也扬眉吐气了。

陕送人以他们实实在在的思想和行动,迎来陕送公司蒸蒸日上的春天。他们不但走出了困境,还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西安市文明单位”等,连续3年获“陕西省重点工程竞赛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陕送公司荣获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称号,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陕送人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把企业推进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以这样的姿态,陕送人必将跨过道道雄关,走过漫漫征途,率先迎来新世纪的曙光,他们必将在为祖国奉献光明的历程中,继续留下串串闪光的足迹。

在我们将要离开陕送公司的时候,我们仍在为他们有一个团结、务实、开拓的坚强班子而激动,为他们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职工队伍而激动,为他们所营建的和谐、文明、温暖的“小社会”而激动。陕送公司犹如一只云帆高挂、在波涛汹涌大海上破浪前行的大船,他们追求着更远更大的目标。

我们期待,期待陕送再奏凯歌!

我们祝愿,祝愿陕送人的明天更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