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25日
头版
01

扶贫济困新创举

——西安新城区长期救助921名特困人员纪事

前不久,西安市新城区921名特困人员按月领到了该区扶贫济困服务中心的救助金,他们情绪激动,热泪盈眶。

去年9月11日上午,是西安市新城区921名特困群众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区扶贫济困服务中心成立,并发放了第一批救助金。当69岁的老劳模肖西水从区委书记雷保印手中接过300元钱和救助物资时,浑身颤抖,老泪纵横,紧紧握着雷书记的手说: “感谢党和政府还记着我们这些贫困户……”。

从此,该“扶贫济困服务中心”开始按月定时救助,这成了感应全社区的一个暖点,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领导在视察后称赞说: “这不是一般的善举,而是促进社会文明的一个创举”。

90年代以来,新城区连续8年经济增长处于全市前列,但有一个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区领导:繁华都市里尚有为数不少的贫困户,怎样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不再窘迫呢?第二年3月新城区领导班子经过充分酝酿,作出建立500万元扶贫济困基金的决定,采用借款的形式,用息不动本,5年之后还本,不断扩大基金规模,利用该基金滚动发展,使其利息长期解决区内千名特困人员的生活问题,区民政局对此专门抽调四名得力干部,成立专门机构“新城区扶贫济困服务中心”。将特困人员情况全部输入微机,实行规范化管理。并把此事作为区政府1998年为群众办的“十件好事”之一。

为了筹集资金,雷保印书记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 “关注贫困,加大扶贫力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精神文明的内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区长丁键在动员大会上动情地对区里的干部说: “现在都喊缺钱,对一些部门来讲,缺的是盖房、买车和装饰家庭的钱,但对那些贫困的人来讲,缺的是温饱钱,养命钱啊! 我们宁可楼缓建、车少坐、饭局少设、玩局不开,每个单位节约一点,就可以解决扶贫的基金问题。”家境贫寒、自幼失去双亲的区委书记雷保印带头捐助300元,达尔曼公司总裁许宗林拿出10万元。区财政拿出200万元,区级各机关捐出149.4万元,机关干部和职工捐出40多万元,中山门夜市的个体户竞相解囊。4月15日,500万扶贫资金全部到位,象这样巨额的区县级扶贫济困基金在全国也是少见的,体现了全区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片爱心和真情。

为全面摸清全区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使“区扶贫济困服务中心”更好地采用现代化微机管理手段,对各类贫困人口按不同类型和档次,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和救助。使领导干部切实了解社情民意,改变工作作风。该区抽调了103名中层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对已初步确定的587户1080名特困人口逐人逐户进行分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在全区广泛开展了一场领导干部穿越贫困、穿越心灵的走访调查活动。不少领导在调查走访中伤感得流下了热泪,有的把身上带的零钱全部掏出送给特困对象。广大领导从中普遍受到了深刻教育,拉近了干群关系,接通了社情民意,强化了公仆意识。据区委组织部和区纪委调查,参加过摸底调查的这些干部的精神状况和工作作风都有很大提高。

去年8月25日,区委区政府再次发布公告,公布了首批被救助的人员名单,人们拿着名单奔走相告,赞不绝口。在名单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占47%;待业贫困人员占29%;老弱病残占34%; 军烈属占9%。原先分散、自发、季节性无规律的扶贫活动,终于变成了有组织的长期行为。

生产东路的居民朱改霞患小儿麻痹,丈夫脑瘫智弱,一家人靠丈夫每月扫马路的200元生活,女儿田静虽然聪明伶俐,考入市卫生学校,却无钱读书。救助中心每月救助145元,解决了这家的燃眉之急。

本文开头提及的劳模肖西水1990年退休后,工厂连生活费都发不出,靠儿子微薄的收入生活,谁知儿子不幸因煤气中毒死亡,孙子才10岁,正在上学。老人精神几乎崩溃,几个月须发不理。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名单里时,兴奋得刮脸、理发,一连几天都难以入睡……

如果说贫困是冰点,那么善心就是溶化冰点的太阳。我们相信,这个立足社会、面向社会的“中心”,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般的暖流输送到社区各个角落。 (樊新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