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4月07日
维权之页
03

再就业难,难在哪里?

本报记者郝振宇

随着企业结构调整,下岗分流以及由此带来的再就业问题已日益凸现在人们面前。不少下岗者普遍反映下岗容易,而实现再就业则很难。为了实际感受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些下岗职工,倾听他们的呼声。

再就业之难,难于上青天?

42岁的马成是我在陕西工业展览馆前人才市场认识的。这位冶金企业的厂报编辑自去年企业下岗迄今,整日为找工作奔忙,可至今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学本科文凭,一叠子见报入书的稿件并未帮上什么忙,因为招聘单位年龄一概要求为35岁以下。有的广告公司倒申明“条件特殊者可放宽”,而所谓“特殊”,无一不是“有客户”,“有关系。”马成不禁发牢骚道:“有门道的话,还来求你干什么?”。

马成的经历虽有其特殊性,却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下岗职工的现状。因为就下岗而言,年老的可以一退了之;年轻的身强力壮,自身条件好可以一走了之,有人甚至巴不得早该如此;最难最惨的是人到中年者。他们上老下小包袱沉重,而身体正由壮转衰,加上文化技术先天欠缺。而下岗者再就业者难就难在他们多在这个年龄段,多是这种情况。而劳动力市场犹如一切市场一样,并不因你特殊而“网开一面”。

再就业,不仅仅是转变观念

有一段时间,传媒大叫让下岗者要转变择业观念。这对于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国企职工有一定教益。事实上,刚盛行下岗之初,部分职工确有等待、观望甚至挑三拣四现象。以至于见诸报端的有某某单位多少人宁愿呆在屋里不外出打工,某某矿区月薪千元民工抢着干,下岗职工无人干等等奇闻,要么一夜暴富,似乎一下岗就发大财成大款,令人怀疑这些下岗职工是否“神经有问题”,或者以为下岗是暴发的“终南捷径”。记者当初也是这种“观念论”的信奉者,然而久而久之不免对此论合理性产出了怀疑。

改变记者想法的是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一位私企老板对我讲怪话,说他购置几十辆农用车免费供下岗职工贩菜,却无人问津。“难道真是如此吗?”经了解方得知,这位老板为此也许诺了许多优惠条件,但却要求上岗者必须先交出六千元的押金,每次至少要销他50%的蔬菜——而他的菜田远在省城几十公里外,价钱远高于农民的自产菜。了解了这一切之后,再细究许多诸如此类的“好事”。发觉大略如此,不是铺上鲜花的“陷阱”,也多是广告策划人的“高招”。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到我们的下岗职工——这些昔日国企的主人公,并没有我们那些坐在办公室拍脑壳的人想得那么“娇贵”。就在此次采访中,记者就遇到厂宣传部的昔日笔杆子,如今在卖服装;国企的工程师在骑三轮拉人;当保姆,打扫卫生的不乏当年的“美人”。而许许多多的看库房、当门卫、搞市容的差使不是无人干,而是不走门子还找不到……

“该是改变你们观念的时候了”,下岗人对我如是说。

多修路少砸锅

由于国企多年的多贡献,低收入,下岗职工多是囊中羞涩,这就注定了他们再就业除了为人打工外,只能从事一些投资小见效快,赚得起赔不起的行当。如摆小摊,开饭馆等等,由于需求有限,此类行业已日趋饱和。如何引导帮助下岗职工开创新门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能否先修渠后放水”。不少下岗者认为姑且不论他们多年的贡献,但突然下岗毕竟太匆忙。除了企业破产下岗之外,一般减员者单位应多帮助下岗人员培训一技之长,或给予一定资金帮助,这样会缩短下岗者阵痛期;

“职业介绍太多太滥应予治理”。许多下岗者都有求职上当受骗的经历。一些职介所滥收费,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下岗求职者往往费没少交,门票没少买,最后落个双手空空。这也正是时下再就业职介活动不少,而反响平平的原因所在;

“多关照,少砸锅”我在西安文艺路书摊认识的陈军师傅的这番话,也许最能代表许多自谋出路下岗者的心声。就以他为例,俩口都下岗,先在西郊摆旧书摊子,三天两口被市容上“收拾”,好不容易在文艺路上“恢复生产”,一时间由他带动形成了一个西安读书人欢迎的旧书市。税费照缴,但每每被勒令因上级检查而收摊。近日又彻底被清理掉了。他实在想不通,作为文化古城的西安文艺路能容下卖鱼、卖花甚至卖猫、卖狗的,竟容不下一点“文化”。

类似陈军的遭遇的下岗者不在少数,为了谋生,许多再就业者深受滥罚款,滥收费之害。他们想不通,“市容”真比成千上万人生计还重要吗?

再就业问题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它的解决既要靠各级政府关怀,也需下岗职工的努力,存在问题也远非拙文所能道尽。但愿此文传达一下他们的呼声,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有助于问题的缓解。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