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4月09日

陕西工人报头版 奥斯卡颁奖侧记 《澳门》歌与闻一多 百姓难抵人情债 广告 荆州有棵“呻吟”树 人蛇共室30天

当前版:第A1版: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头版
01

百姓难抵人情债

文/野夫

古人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然而,时下让人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抵挡不住的人情消费。据河北省抽样调查,1998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户均人情消费额高达878.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8%,占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6.4%上升为17.7%。即使占被调查户5%的特困低收入户,人情消费也达到了270.9元。难怪人们发出叹息:人情消费该刹车了!

难以练就的“分身术”

当今时代的不断演变中,人情礼仪波及中国大地,且在有不可阻挡之势。临年过节,遇上吉日,便是人情消费的高峰期。张家有事你得支,李家送帖也要到。纵然你有分身术,事情赶在一天办,也让你难以应付。笔者有位在信用社工作的朋友,家住农村,正月十八这天他急得直跺脚;邻居搬迁,他让家属送去了大镜子,吃了搬迁的酒;朋友门店开业,他又买了一箱鞭炮;一位同事的弟弟结婚,他只好带上50元礼钱匆匆赶去;最后,还是赶到自己胞叔的生日宴席上……就这样,一天拿出300元礼钱不说,光路就跑了60多公里。朋友感慨地说,看来,今后还得练练分身术,不然,就难以应付这股强劲的“人情风”。

数落不清的“新名目”

不知从哪年哪月,也不知是何许兴起的,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实在让人数落不清。抛开婚丧嫁娶这等大事不说,如今,门店开业、孩子满月、子女上学、当兵、迁进新居,就是得了点小荣誉,升了个小官,换了换岗位也要发个帖、捎个信儿,摆上宴席来一顿。据调查,人情消费名目繁多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为4516元,比1995年增长22.9%;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2286元,比1995年增长37.0%。收入增多,自然花钱大方。二是交友心理驱动。古来有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之说。而如今,人们也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交友的目的。三是为图回报。以前亲朋好友有事,自己都人到礼到,如今自己不设新名目,便难以近期得到回报。四是为答谢朋友。五是盲目攀比。六是随大流人增多。不少人相信“随大流不吃亏”这一传统的信条。今天你送我,明天我还你,且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一点。他们认为,无钱无利就办不成事,不兴不随就是“死孙头”。

承受不了的“大包袱”

过去人们送礼往往以实用为主,生子送件小衣服,探视病人买点滋补品。甚至简单的仅用几个自产的鸡蛋,几尺便宜的布料,几斤常见的水果就算了却心事。到现在,遇有丧事30元、50元,碰到嫁娶喜事少者50元,甚至上百元,关系近点就得200元。据调查,有位普通的科局级干部,从今年1月份起到3月底,用于人情消费的款达1450元。而他的月工资收入还不足600元。在农村,人情消费也越来越大,多的农户每年人情人均支出三四百元。少的也得100多元。而农村富裕的大户人情支出更是首当其冲,往往高出一般农户5至10倍。据华北某县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该县1997年万元收入以上的3.6万户,年人情消费总数达6840万元,每户达1900元,人均年543元。如此高额的人情消费,别说是工薪阶层的干部职工和靠种地维生的农民,就是高收入的个体户、富裕户也难以承受。

人情消费,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城乡居民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制约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人情消费实际上已变成了扭曲的人情交易。3000年前成书的《周易》中,有这样两名话:“甘节,吉。”意思是说,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前途就会吉祥美好。3000年之后,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轻易丢弃这一祖训么?

笔者认为,遏制人情风,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的确不是一个小工程,应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去掉那些陈规陋习,真正做到新事新办。也希望那些善于琢磨事、琢磨人的人把精力用到工作、学习、生产上,别让这人情债再加重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