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曲艺谚语
文/姚连学
曲艺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民族说唱艺术。河南人爱听坠子,当地就有这样的谚语:“坠子一听,不穿棉袄也能过冬!”山东人对山东大鼓很是钟情,何老凤是唱山东大鼓的名家,群众中就流传着“听了何老凤,有病也没病”的谚语。劳动人民对曲艺演员很是敬重,认为说评书的“艺人的肚,杂货铺”,“说书的口,无量斗,整个说整个有”。
曲艺这门艺术看来简单,事实上曲艺艺人要有多方面的知识,有各种技艺,装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表演评书必须经过刻苦的磨炼,“三年胳膊五年腿,二十年练不好一张嘴。”练功是曲艺演员的必修课,“若要会,勤玩味;若要精,人前听;若要熟,百遍读;若要通,千日功”。“要想说好,天天起早”,只有坚持练功才能获得成功。
谈谐、幽默、风趣、逗乐是曲艺的艺术风格,“无噱不成书”“笑是书中宝”,相声为啥男女老少都爱听?它能引人发笑是重要因素之一。曲艺还讲究“悬念”的运用,说评书的讲究有扣子、卖关子,“说书要有扣子,唱戏要有轴子”,“关子抓得牢,听客不会跑”。相声很重视“包袱”笑料的作用,要求“包袱”“忖得住,摔得响”,要让观众笑得恰到好处。
长期以来,曲艺演员在表演方面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许多是用谚语来表达的。虚拟表演要求点到为止,“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是艺”。曲艺表演要求以情感人,所谓“曲有曲情,书有书理”,“演者不动情,观者不同情”。传神是曲艺表演的重要标准,要求曲艺演员“唱山见山,唱水见水,你要唱他生气,就得看见他噘嘴;听雨有雨,听风有风,嘴里唱的庙上敲钟,耳朵里就听到山门外嗡。”在表演动作方面,曲艺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情方面“有戏无戏全在脸,有神无神全在眼”。曲艺表演在节奏方面也很讲究,说评书“前松后紧,鸡汤下粉;前紧后松,到老不中”;说相声“包袱太紧,自己吃自己”。从节奏快慢的掌握可以看出艺人功夫的深浅:“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是功。”
愿曲艺谚语对人们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