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普救寺随记
文/张绪田
为了追踪一个美丽的故事,我来到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普救寺。
普救寺坐落在巍峨的中条山北侧,滔滔黄河东岸。早在隋唐时期,这儿就是通往帝京长安的驿道,因其依山傍河,地居要冲,历来是入奇见胜、风景独秀的旅游佳境。唐代诗人杨世源在《同赵校书题普救寺》中写出道:“东门高出天,一望几悠然。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烟。气象须文字,逢君大雅篇。”诗中情景交融,描画了普救寺的壮丽景观。
普救寺始建于唐代,迄今已130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几经损毁几经修葺,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冬,蒲州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寺内建筑物荡然无存。到了嘉靖四十一年,蒲州知州张佳胤重建寺院时,把“广化”、“旌勋”、“藏海”、“乾明”四个寺院并入其中,普救寺便规模空前,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佛家寺院。当年普救寺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
普救寺随坡势而建。中轴线上的建筑物由下而上依次称为山门、三大士佛洞前敞廊、佛洞、四大天王殿前敞廊、天王殿、大佛殿院、大佛殿。据此可想而知,当年寺内定然是佛洞幽迷,楼阁巍峨,红柱环廊,轩疏敞豁的煌盛景象。在三大士佛洞东西两侧,另有钟鼓二楼,高大清雅,金碧辉煌。中轴线东侧,尚有华美的三檐经院,此院坐东朝西,门楼对峙。院内两厢,一为方丈下榻之处,一为主持居卧之室,上厅则是清静肃穆的讲经堂,院北又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关帝庙。整个寺院集唐、宋、明、清、古建筑为一体,规模恢宏,独具一格,气势磅薄,蔚为壮观。
由于中轴线西的塔院坐北朝南,也是布局得当,疏密有致;院前有门楼高悬,院内舍利塔鬼斧神工,直冲碧汉。塔院背后另辟小院,又名西厢别院,据说这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宰相崔珏修建的佛居别墅,轩窗掩映,丹霞萼萼,落英缤纷,松竹常青。崔相国死后,欲将灵柩运回原籍博陵,恰逢丁文雅作乱,路途不宁,崔夫人和女儿莺莺等人便寓居此院。当时莺莺小姐青春年少,情窦初开,按一般人推测,这位名门闺秀必然难奈寂寞,于是,后世人便制造出了“张生戏莺莺”的千古佳话,那些大红“喜”字,为沉寂的普救寺涂抹上了一道诱人的风景,成为人们向往的爱情圣地。
古今不少游人到此,除了领略普救寺的风光气派、向佛祖祈求平安外,更多的则来这里追寻张生和莺莺这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芳迹。但我站在肃穆森然的寺院里暗想,佛门历来乃清净之地,而普救寺怎么和男女的风流韵事粘合在一起?我推测王实甫先生是个风流才子,当年他夜宿寺院,清寂难耐,看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时,想到了当年绝代佳丽崔莺莺也曾居住此处,于是触景生情,希望会出现“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情景。这位才子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在元稹《莺莺传》和董西厢的基础上,写出震撼文林的《西厢记》,虽然它使佛门沾染了浓厚的脂粉气,却使一座历尽人间沧桑的千年古寺,凭借一女子之名而名扬天下,香客不绝。看来,佛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爱情则有其不可抗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