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百姓生话五十年
文/陆桂林
50年代,“洋油、洋火、洋碱”,日常用品带“洋”字。
60年代,“粮票、肉票、布票”,吃饭穿衣凭“票”子。
70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生活时兴“三大件”。
80年代,“电视、冰箱、洗衣机”,家电普及上“台阶”。
90年代,“电脑、汽车、大哥大”,消费走向“多元化”。
50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年轻的共和国的版图,到处都是一穷二白。与“穷”相伴的中国百姓虽然翻身做了主人,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在经济上,也只能是维持生计而已,稍见一点新鲜的东西,人们就以“洋”字相称。诸如:日常生活中的照明用油叫“洋油”,做饭的火种叫“洋火”,洗衣用皂叫“洋碱”等等。当时,国外的东西称为“洋货”,可国内的“土”产品仍离不了“洋”字——谁让中国百姓“穷”哩。然而,面对“穷”字,中国人民轰轰烈烈地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60年代,仍然是粮食紧缺。不甘贫穷的中国百姓,仍然是忍饥挨饿。一日三餐照映人脸的稀粥难以糊口,若大人答应做顿饭,小孩子会乐得像过节。再说那“饭”——山芋、萝卜而已。因而吃粮全凭粮票供应。那个年代,吃肉更不容易。一户人家一年里能摊上张一二斤票面的肉就很幸运了。记得当时出售一头肥猪的人家,才给一张二斤的肉票。吃是如此,穿同样不景气,“一年盼比一年好,来年还是破棉袄”。当年南京路上好八连流传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信条,成了中国百姓的生活指南。于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大衣改小,小衣改了(做成补丁)”又成了百姓流传的口头禅。一年四季,一个人里外总得几丈布吧,可一人一年才一丈多布票,想穿件新衣真不容易。由于特殊的年代,吃凭票,穿凭票,日用同样凭票。
70年代,初期,处在“短缺经济”阴影之中的中国百姓,生活唯温饱而已。部分日常用品仍然凭票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发现谁骑一辆自行车、谁戴一块手表、谁有一台缝纫机,时人简直是羡慕得不得了,难怪当是中国百姓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视为家庭“三大件”。中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凭票购物”成为历史的一页。“三大件”普及了,收音机、收录机的音响传遍城乡。末期,华夏大地的改革风,吹遍了千家万户,给中国百姓带来致富的新希望。
80年代,有了钱的中国百姓突然发现单调、冷清的消费市场变得万花筒般绚丽多彩,新的“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给中国百姓带来一人又一个惊喜。笔者经历过这样的事,80年代初,笔者所在村组30余户人家,仅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赶上武打片子,谁都唯恐去晚了小屋没了他的位子。渐渐地,改革开放改善了中国百姓的生活,电视多了起来,洗衣机多了起来,冰箱多了起来。你的太小,我买台大的;你是黑白的,我是带彩的……至此,中国百姓的消费,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90年代,黑白电视普及了,彩电也不足为奇了,两台电视的人家多,三台电视的人家有,老人喜看戏曲片,中年人爱故事片,儿孙们爱看动画片,可谓各得其乐。中国百姓消费品位不断提高,注重求新、求美、求舒适、求高质量和高档次。许多人将视线投向名牌、精品,加上彩电、微波炉的竞相降价,引来家电市场新一轮急剧升温的购买热潮。还有摄像机、音响器材,以及奔涌而至的小家电产品,正给中国百姓带来无限欢乐。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百姓对“三大件”有了新概念,有人概括为空调、电脑、电话;有人说是私人住宅、小汽车和大哥大;更多的人则认为,今日中国百姓消费走向了“多元化”,很难再对“三大件”作出一致的判定。不管持何种己见,都无可否认这样的事实: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20年,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勃勃生机的20年,是中国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20年。相信,随着历史的演进,21世纪的中国百姓,生活将会锦上添花,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