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6月15日
头版
01

扶上马 送一程

——商洛地区就业合作社扶助职工纪事

本报记者 桂子

“就业合作社切切实实为下岗职工办实事,是我们实现再就业的靠山和顶梁柱。”下岗女工黄惠军感慨地告诉记者。

黄惠军从商州市百货公司下岗后在中心街办起了“无名毛线店”,不久便陷入了困境。市就业总社员工经过认真论证,决定扶持黄惠军度过难关。惠家平市长亲自到店里看望黄惠军一家,市就业总社及时给予资金扶持,黄惠军用贷款购回4台毛衣编织机,形成毛线——毛线加工一条龙经营体系。不仅使毛线店生意日渐红火,而且解决了4名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使他们实现了再就业。

在商州罗村的山地旁,市副食公司下岗职工刘永康指着已培育嫁接成功的15亩矮化核桃苗,激动地对记者说,去年我带领14名下岗职工走出城市搞山地开发,培育矮化核桃,当嫁接期将临,却无资金购买接穗。左右为难之时,就业合作社及时为我们贷款5.6万元,购回核桃接穗15万株,成活率达70%,今年初冬即可出售。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就业合作社为我们下岗职工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

步入下岗职工贾相毅创办的商州科宝防水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线,20多名重新就业的下岗职工围着记者感慨万千:“就业社对我们下岗职工给予了最大的关怀和实实在在的支持!”据市就业合作社领导成员、市人劳局局长李万智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他们已成立主管局就业社6个,企业就业分社20个,发展人社社员715人。投放贷款资金106万元,扶持了503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到期累计收回27.6万元,回收率为100%。目前,下岗职工人社情绪高涨,正在办理贷款手续的还有18组90人,将投放资金18万元。

地处贫困地区的洛南县,拥有国有企业65户,集体企业25户,其中全县国企下岗职工累计达到2646人,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安置下岗职工1382人。在驱车前往洛南县就业社社员开办的种养业和山地开发现场采访的路上,县人劳局副局长兼县就业合作社办公室主任孙宝山介绍说,经过就业合作社的深人工作,使一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退一进二、退二进三”,向非国有经济转移。目前,入社社员中,有63人直接从事种养业和山地开发业,有51人从事服务业,有181人从事个体工商业,有112人到私营企业就业,累计扶持下岗职工605人,扶持项目达98个,贷款到期回收21.2万元,回收率达100%,创经济效益490多万元,就业合作社的声誉已深入人心,好评如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专职专责一条线、专项事情专人管、放款收款保兑现、管理服务全方位”的再就业服务体系。

当我们一行走进城关镇祖师的乡间地头,8个200多平方米的大温棚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是县工业品公司下岗职工王学敏联合三名下岗职工,租地13亩搞大棚蔬菜。县就业合作社给他们低息贷款1万元,为他们的耕作和经营添了一把劲。肤色黝黑、满头是汗的王学敏边说着边露出了笑容:“去年我搞的这大棚蔬菜年销售收入已达到4.8万元。今年通过科学管理,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就业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缘于就业合作社向困难、下岗、失业职工既提供了资金扶持和综合技术服务,又为下岗职工创造了自我就业、自我生存、自我创收、自我发展的机遇,变以往的“救济型”、“输血型”为现在的“开发型”和“造血型”,使传统的帮困解困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