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6月25日
头版
01

开封府的后门与包公祠的香火

文/贺寿光

在开封市的包公祠里,有一座古开封府的模型,府衙开着一道后门,据说那是包拯坐镇开封时特意开辟的。开此门的主要目的,是让老百姓比较容易地把状子从后门递进去。

当年,包拯初任开封知府时,很少接到百姓的状词。他有些疑惑,果真天下就如此清平了么?于是包大人微服私访。这才得知,老百姓一是打不起官司,二是打不成官司。打不起官司,是因为从衙役开始,层层级级勒索,是谓“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也;即使能赢,也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对普通百姓来说,实在划不来。打不成官司则是告状无门,有道是“侯门深似海”,青天大人再公正,也看不到老百姓的诉状,听不到老百姓的呼声,那就等于这片“青天”没有罩到老百姓的头上。于是,包大人吩咐开一后门,派得力之人把守,专接平头穷百姓的诉状。这有点像今天的信访办公室差不多,不过,信访办公室一般都在机关大院的前门,与那时的“走后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然而,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走后门”从形式到内容,从内涵到处延,全都脱胎换骨出现了质的变化。“走后门”成了说情打招呼送礼行贿拉关系的代名词,这样,“后门”基本上就对平头百姓关闭了。

好在如今我们上下沟通的渠道很多。信访办公室是一个门,许多地方开通的“148”(谐音“要司法”)热线电话也是一个门,办事公开、民主监督更是敞开的大门。领导干部设立接待日和下访制度,则不仅是开了门,而且是铺了路,使官民直接见面、平等对话。这是和包大人“开后门”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问题在于有些很好的制度能否很好地坚持执行,很宽的大门能否正常地坚持开放。而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我们的干部心目中究竟是否真正挂念着群众。

包公祠的正殿供奉着包拯的塑像,像前有一块碑,碑上有包拯的名字,据说清官摸这名字手指上清白的,而贪官摸了手指就会变黑。尽管这说法不可能成立,但仍有许多人宁可成为同伴的笑料,却不肯(抑或是不敢)伸手去触摸一下,这很有深意。

包公祠的香案上,不像那些菩萨庙堂里香烟缭绕,烛光辉映,而是摆满了各种农家的供品,诸如香蕉、桔子、梨子、瓜子、花生,乃至山芋之类,有一位老太太,从兜里摸出一包红旗渠牌香烟,点燃一支,插到香炉里,然后虔诚地向包公像磕了三个头。包大人是否抽烟,她显然是不得而知的;老太太有何心愿,旁观者也是不得而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老太太是盼望着青天大人为她主持公道,保佑她和她的亲人平安无事的。

世上总有一些不平事,民间总有一些疾苦。包公祠的香火也能算着一个反映民意的窗口。开窗不如开门。无论开前门、开后门(当然要是开封府的那种后门),掌权者的心中都要想着平头百姓、芸芸众生才好。“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当前正在开展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究其根本来说,也是重温这一宗旨、实践这一宗旨。愿通过“三讲”,让我们的干部都能问心无愧地去摸一摸包公祠里的那块石碑,摸一摸碑上那包拯的名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