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铸造“西译魂”
眼前的丁祖诒朴素、自然、白皙的脸庞,深邃的目光,伟岸的身材,显露出刚毅与潇洒。
以自己的曲折人生路,去铺就千万落榜生前行的大道。12年前,身无分文的丁祖诒只租了间教室便开始圆落榜生的大学梦,几年的跌打滚爬后,他普招天下落榜学子。他首创对大学生进行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创造并实践了“丁氏复合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每年报考学生成千上万,在古城西安演奏出振奋人心的“西译之路”。创造着中国的私立“哈佛大学”,丁祖诒忘不了的是“新时代的武训”情结。
上大学是丁祖诒四十多年前的梦想,是茫茫大海中期盼的桅杆;现在,西译是他的生命,是他驾驭着的一艘劈波斩浪的战舰;未来,西译是他的憧憬和希望,是他在幻化成为东方哈佛的理想。
然而,这一切缘于丁祖诒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1957年,丁祖诒考大学以每门90分的成绩,曾受到清华大学的青睐,可由于政审不合格,他没能迈进大学之门。
还在中学时,丁祖诒就是有名的数学“小专家”,创办起了“弗尔玛”数学小组。1957年,在南京中学生数学竞争中获得优胜。对数学的痴迷,使他的难题解答方案经常刊登在《数学通讯》和《数学通报》的“难题征解”栏目之中。中学时代他就是“风云人物”,他的演讲很有吸引力。一次以“原子能与和平利用”为主题的演讲中,他广征博引,用滔滔不绝的宏论及联想,赢得了包括老师在内的听众阵阵掌声。
1957年,落榜后的丁祖诒到一所重点中学当一年高三代课教师,后又进入了西安电瓷研究所,短短的三年又自学了俄、英、德、日四国外语,翻译并刊载了100多万字的译文。
永远要做得优秀。上学时,丁祖诒就是个优等生,到车间下放劳动他又是“红旗手”式的工人。文革后在中学当老师时又利用课余时间编撰了一部《英语常用词用法手册》。70年代末,这本30万字的工具书一出版,就受到南京和西安几十所高校学生的普遍欢迎。
1983年,西安石油学院招聘老师,丁祖诒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试讲,引起轰动,被破例选人西安石油学院。半年之后又被提拔为英语教研室主任……他终于实现了18年前落榜时所说:“今天没能考上大学总有一天要登上大学讲台”的誓言。
1985年的一个夏天,上完课回家休息的丁祖诒,看到当天报纸上的一则消息使他惊呆了:一个高考落榜生,由于受不了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而走上了黄泉路。这怵目惊心的事件像尖刀狠狠地捅着丁祖诒的心。
30年前,他被命运所抛弃的一幕又浮现眼前。他注意到,全国每年有200多万高考生,而落榜有100多万人。这些豆蔻年华的青年一下子从理想王国跌入深渊般的现实,又怎么能承受得起呀? “高考落榜生像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再给他们添把柴该多好!”于是他萌生了自己办大学的念头。
说干就干,经过短暂的筹备,他毅然将一块名为“西安外国语联合培训部”的招牌挂在一间租来的教室门外。有50多名怀着忐忑心情的学员,来这里学导游。一年以后,其中有43人顺利获得了省旅游局的导游证,当上了令人羡慕的导游。
这极大的增强了丁祖诒的信心和决心。
他想辞去公职,要一头扎进这项“第二希望工程”中。但压力不期而至,他得放弃即将到手的三室一厅住房、高级职称、终身享用劳保福利以及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
年近50的他上有年迈双亲,下有三个女儿,他们需要稳定的生活来源,怎能眼巴巴地看着家庭支柱摔掉“铁饭碗”?
好心的同事和朋友劝他:“祖诒,不是年轻人了,别冒险了吧!”“如果没成功,后悔都来不及了。”
丁祖诒淡淡地一笑,“永不后悔”。他义无反顾地带着一家三代七口又搬回到原来一间仅有15平方米的陋室。他的大女儿再也忍不住了,平生第一次冲着他这样讲话:“爸,你真傻呀?这样做到底图啥呀!”
丁祖诒年迈的父母也老泪纵横。
后来与他多年共患难的妻子,因他一意孤行、太不顾家而挥泪与他分手……
他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艰难地创办着他的翻译学院,无怨无悔。 在办学的第六年,他终于披荆斩棘,柳暗花明。
1993年末,丁祖诒这位“20世纪新武训”,为改变中国民办学校靠租赁校舍做生存格局,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以超人的胆识力排众议,决定购置翠华山下国营钟表机械厂,甘愿背负着借贷630万元、每天3%违约金的沉重包袱。
由工厂改建为学校,需要财力,更需要毅力。为筹措资金,丁祖诒多方奔走,苦苦求助,并率先停发自己的工资,把学院全部家当押上,向银行申请贷款,并发动学生家长支持学院建设。
他使出浑身解数,完全处于睁开眼睛就上班,放下碗筷就工作的高度紧张的超负荷状态,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教学计划、学生来信、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务,一批又一批客人的来访,有办不完的事,有赴不尽的会见,有待不完的贵客。丁祖诒办学十多年来,没有人听说他有过休息的一天。
同西译人一道,挺过一天又一天,一锹锹,一铲铲,一砖一瓦,硬撑着身子挑起无比艰苦的创业大梁,终于建成了现代的大学城。
这个极有远见的学者在1993年购置了国营大厂后又提出,今后要在五年之内把西译办成万人规模的大学,要实现真正的自力更生型。无怪乎有人赞曰:“建三秦‘黄浦’,创华夏‘哈佛’,非丁祖诒莫属!”
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来西译的一年比一年多——1995年有3000多考生争相报考,1996年有4000多考生争相报考。1997年就达5000人报考,到1998年,西译秋季招生,3天内接待了3万名学生和家长,因床位所限,仅招录6800名新生,不仅创造了华夏招生之最,而且使西译拥有1.3万全日制住校生在全国率先迈入万人民办大学,确立了在全国民办大学中的领先地位。
其中录取高考480分(标准分)以上的本科生1200名,450分以上学历班大专生1700名。
西译几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出学有所成的学子,报效国家,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栋梁之才。
1989年,在全省英语综合技能自学考试中,西译的合格人数占到将近全省合格人数的一半。1990年,在陕西省首届青年“张骞杯”英语大赛上,西译六名参赛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并夺得自学组团体第一名。1991年,美国杜布克大学教授代表团来此访问,看到这个“充满希望”的学校,决定每年为该院毕业生提供一名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名额,奖学金总额为每人4.4万美元,两所大学结为友好学校,杜布克大学副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范傲斯先生也受聘为西译院名誉院长。1992年该校专科毕业生程涛以优异成绩跨越本科段,被国内正规外院录取为研究生。
海内外对西译的反响极大,各大新闻媒体接二连三报道:《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高中生争相报考西译院》、《民办高校展奇葩——西译院培养大批人才》、《西译院冲出三秦,阔步迈向长城内外》、《黄土地上的“哈佛”》、《民办高校飞出金凤凰》、《他为中学生架金桥》、《西安翻译生吃香——海内外争聘,月薪最高7000元》,香港一家杂志的醒目标题是《黄土地孕育新星》。人们把丁祖诒先生誉为“创办中国哈佛的人”,称他从事的是震撼千万人心灵的事业。
海内外聘用西译学生的情况更令人鼓舞。每年98%的学生被招聘,有20%的出国深造。
88届毕业生段宝剑,现在已是日本独资东信公司的经理。田志杰出任了北京中日合资北佳公司驻西北总代理。87届专科毕业生周子洁在西安杨森公司公开招聘中,力克众多的本科生竞争对手,被录用为总裁秘书,后又赴英国 留学。
1990年郭洁同学在陕西省“张骞杯”英语大赛中,捧回了自学组第一名个人金杯,当场被文化艺术旅行社聘为导游,相继赴美留学。
1996年招聘条件更上一层楼,新加坡银行系统劳务竟出月薪7000元人民币招聘西译院毕业生。未到招聘高峰的7月,西译先后公派冯君、顾利亚、余卓涌赴美攻读学位,百名学子自费赴吉尔吉斯留学……赴美留学生冯君现已从美国杜布克大学毕业并获取了硕士学位。
海内外来西译的聘家络绎不绝,有的情不自禁地赞扬:“西译学生没说的,一是能吃苦,二是综合技能强,三是英语流利。一句话,实在好!”1997年内参披露,对南方三资企业中大学生工作能力专项调查,排名第一的却是民办大学西译,从中看出了西译学子已经使海内外千万人心悦诚服了。
1996年,西译814名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3个月内,被海内外137个单位招聘一空。
1997年,该校924名毕业生,被100多家三资企业全数聘走。
1998年6月,该校95级千名毕业生足不出户就被全国三资企业上门索聘一空,1999年开学才一个月,1300名毕业生就被上门索聘的200多家单位聘走800人占总数的60%,这是连续第十年出现的“西译现象”
为此,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研所等部门于1996年3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举行了“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教育管理模式高层理论研讨会”会上,受到与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于1997年11月又在西安召开全国民办高校素质教育西译实例研讨会。1999年4月6日丁祖诒再次被邀请参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讨会,与许嘉璐、周远清等领导共话民办教育。
这样一所12年前还是一无编制、二无经费、三无场地、四无靠山,凭着借款,租赁一间教室、两套办公桌起步,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像着“魔”似地迅速膨胀,一举成为全日制在校生逾万人的民办高校,令人赞叹。
丁祖诒有什么教育秘方?他的翻译学院何以火爆如是?
西译主教学区坐落在西安市南郊的翠华山下,太乙河畔。这是曾被诗人王维誉为:“太乙近天都”的风水宝地。
走进西译,眼前完全是一所与许多名牌国立大学媲美的现代大学。先进的教学设备让我惊讶不已。
与国办大学不同的是,西译让人有与世俗隔绝的“世外桃园”之感。这“世外桃园”内的万株“桃李”,时而隐身于知识的“琼瑶仙窖”修炼,使得偌大的几百亩校园空荡荡,静悄悄;时而又满园春色人声鼎沸,条条主干道和绿柳成荫的河滨蹊径汇满了湍急的人流,密密麻麻,闹哄哄。校园里的万名学子个个佩戴校徽,人人彬彬有礼。这里看不到当代“小皇帝”在校园内悠然吐出的烟圈,这里是清一色的黑发“小公主”不施朱唇粉戴,不著异装,不戴金银,俨然归真返朴。这里更看不到男女勾肩搭背的当代“潇洒”和横溢于校园内的现代“商机”。这一切皆缘于西译破例对大学生实行校园男女生公寓、教学区与公寓区的三重封闭,实行全住校、全封闭的准军事化严格管理。这里要的是人才。
西译的校园既没有美国的摩天高楼,也无缘子建筑的欧式风貌,很难摆脱“大工厂”的阴影。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它是自有校园和自有校舍,它标志着中国的民办大学是由租赁校舍向自有校舍的过渡。它象征着民办大学正日趋缩小与国办大学的差距。
与校园的环境相反,在这貌不惊人的民办大学城里,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却现代得可以。窥几斑而见全豹,试看,远远超过国办大学多达二十多座语言实验室能同时容纳千名学生,西译的400间教室装有闭路电视,既可以播放教学录像带、接收卫星转播,又能召开万人电视大会。西译的400间教室皆架设了摄像监控,院长坐在监控室里足不出户就能够领略教授的授课风采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近千台以586多媒体为主体的微机群为百名学子提供办公自动化的熏陶,近百间网吧将学子引向大千世界。拥有20万册图书、500种杂志和报刊,2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为学子提供了1200个阅览座位。4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和四个标准足球场上闪跃着西译学子矫健的身影。
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人工湖和堆砌的假山,却有依山傍水的天然秀色,在这和风习习的几百亩校园里,2000多间公寓不仅装有无线听音系统、传呼系统和暖气系统,还架设着西安众多国办高校尚未镶嵌在铝合金隔断上的几百台微机售饭窗口机默默地吞吐着学子的磁卡。
这是一座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完全封闭式教学的大学城,是一座充满朝气与希望的高等学府。
开展社会力量办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译在12年前成立的时候,院长丁祖诒就根据国情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制定了一套正确的“丁祖诒教育管理模式”——复合实用型的教育模式与复合型的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色,成为这所民办大学赖以生存、独树一帜的基础。
什么是复合实用型的教育模式?就是“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复合型课程设置及与之配合的复合型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个教学体系命名为“丁氏教学法”
丁祖诒是个深谙中国传统教育之精华的学者。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就有六门教学课程,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也用技能训练相配合,并用时代的精神去塑造他们的思想意识。丁祖诒也放眼到国外,看到国外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强调现代化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美国高中阶段分为学术科、职业技术科、普通科三类的教育模式。
他在熔铸中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向传统陈旧的教育体制挑战,成功地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复合实用型教育模式,奏响了民办教育腾飞新纪元的号角。
丁祖诒发现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懂外语的涉外人才,包括旅游人才、翻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非常缺乏,于是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相互配套的课程设置。它规定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入校后的一年半内,要先学习英语大专的全部课程,打牢坚实的外语基础,继而选修学院设立的各种涉外专业,如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旅游、计算机应用、涉外秘书、市场营销等,同时,在校期间还必须学会多种现代化技能,如外文打字、微机应用、礼宾礼仪、现代公关、外贸函电、书法等。并增加了小轿车驾驶。
丁祖诒用超前的战略眼光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专业和现代化技能培训合二为一的高等教育模式,大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了先驱性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有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文凭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而且有学院颁发的专业和技能资格证书。既会外语,又懂专业,还掌握多种现代化技能,自然有了竞争理想职业和干出成就的本钱。
西译先后与美国杜布克大学、百尔蒙特大学、马亚西亚英迪学院结为友好学校。他们实施“筑巢引凤”计划,设下巨资在西安高新开发区购买了住宅楼,聘请优秀的外籍教师加盟西译院。
如今的西译已凝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西译精神”。丁祖诒不仅创造了西译,更铸成西译魂——一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西译——丁祖诒的精神家园,已是繁花似锦,春光灿烂。(广文)
策划:赵利文王维君 杨博
贫穷而富裕的丁祖诒
丁祖诒的眼神极有透视力,充满激情、豪气,从中可以看出不屈不挠的个性。
这名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民办大学的校长,却清贫朴素令人吃惊。他的办公室陈设简单: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办公室,摆着两个旧布沙发,一张极普通的五斗桌,一把木椅,身后是一张木板单人床,床上挂着旧蚊帐,室内没有任何的装饰,其陈设就像一个农村民办教师的办公室。丁祖诒在离异后,就一直在这间宿舍、办公室合一的陋室生活,一过就是十年时间。
丁祖诒嘴上不停地抽烟。他抽的烟是不带过滤嘴的简装“金丝猴”牌香烟。这种烟20年前在陕西农村很流行,现在除一些边远地方还出售外,在西安已看不到了。烟的价格过去是六毛钱,现在是七毛钱。按说丁祖诒现在不会抽不起好一点的过滤嘴烟,但他说他改不了过穷日子的习惯。
人生最宝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人对事业最大的投入不是资本而是时间。丁祖诒为了他心中的梦想,将家庭将自己置之度外,把生命的全部都奉献给了民办教育事业。
在他离异以后,经常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可都被丁祖诒婉言谢绝了。他说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支撑一个美好的家庭,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的目标还没有达到。
过惯了穷日子的丁祖诒一直改变不了苦行僧的生活习惯。吃饭很随便,穿衣不讲究。他没有了家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一天到晚守在他那间陋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
尽管学院是他创办的,由他掌管的学校资金也不是个小数目,但按有关规定民办学校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他不能也不想多占一分。他只有微薄的工资收入,而且没有存款。
由于民办学校的资产归国家所有,创办者个人和集体不得私分、挪用和侵占学校财产。这导致有些民办学校不愿扩大投资,靠租赁校舍办学加大工资捞钱。而丁祖诒办学十年来,一直勒紧裤带过日子,但在扩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上却总是大手笔,甚至不惜巨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曾有一名女同学,父亲去世,母亲没工作,便找丁院长说要退学。丁祖诒听后,深情地对那女同学说:退学太可惜了,这样吧,下学期减免你的学费,我再想办法安排你在学院里打工,边工边读,你看行不行?还当即掏出200元钱给她暂渡难关。十几年中,他带动西译给千余名学生减免学费300万元。
1998年,先后扶贫汉中地区两座希望小学10万元,支援灾区10万元,捐助长安县中小学共5万元,资助各种公益事业60万元,减免下岗职工子女学费30万元,资助回归村一名儿童5年上学5万元,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贫困生半工半读近百人年工资总额达50万元。
没有家庭、没有存款、没有住房的丁祖诒,与他白手起家创办的现代化的大学城,与他出手大方地公益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就是这位清贫朴素的丁祖诒,又是一个“西北富豪”。他荣获了多项桂冠,撰写了大量论文。
1997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推介,并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新闻人物。1998年又先后被中国记协推举全国“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人物,被日本NHK推举为亚洲名人,被香港《大公报》推举为“华人百杰”,并被中国影视中心推举为西部十省惟一的“民办教育人”,年终又被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创业者”,并相继担任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译协理事和全国民办高教常务理事……
1998年,丁祖诒撰写了近3000字关于民办大学态势的理论文章,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主编了近250万字的“全国素质教育手册”,参与了我国首部教育巨著(20册共2000万字)的新世纪教育知行书系编委工作,此外,还被特邀作为200万字的“领导力全书”和250万字的“毛泽东全书”等编委。
丁祖诒是贫穷的,贫穷得物质生活几近一无所有;丁祖诒又是富裕的,他的精神家园富丽堂皇,心中充满浩瀚无边的希望。他托起了西译灿烂的明天,造就了千千万万栋梁之才。他希望今后西安的民办教育事业能像美国的“硅谷”一样,成为中国的民办教育基地。让西译代表中国的民办教育走向世界。
太多的重负、太多的曲折,都没有压倒他、击垮他。丁祖诒用自己的人生之路证明: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他用伟岸之躯为千万名莘莘学子铺就前行之路;他用自己的实践把“哈佛”、“早稻田”之梦演绎为中国的现实。
他说他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逢年过节来自海内外众多西译学子对他的问侯和思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其将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