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圣地浊水变清流
——延安市治理工业污染综述
宝塔山下那清格凌凌的延河水,给多少当年的“老延安”留下了美好的诗情画意。但80年代以来,延河水域却受到严重污染,使河水中的石油类超标达6倍以上,直接危胁着延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以延河为水源的延安自来水厂向市区供水。当年的清水是怎样变为浊流的?这还得从石油开发谈起。
延安对石油的开发利用已有90年的历史,我国近代开发的第一口油井就在延安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原石油部“多层次开发”政策的指导下,延安的石油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从1986年开始,逐步形成了长庆局、延长油矿管理局和县区石油钻采公司三个层次并举的石油开发格局,全市原油产量已达203万吨。延安市的油井遍布九县一区。这些油井点多分散,工艺落后,除长庆局采用原油集输、污水回注外,其他几乎全部采用单井或集中排污的方式,全市每年落地原油及油泥产生量达2万吨以上,钻井和采油废水排放量在80万吨以上,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特别是1993年王瑶水库特大石油污染事故,造成库区内2000多亩水面被污油覆盖,水体中石油类平均值超标33.8倍,不但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死亡,还直接影响到下游延安市2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
“石油工业废水污染负荷占全市废水总污染负荷的85%以上!”这一警报惊动了地方政府,石油污水治理于1994年被列入延安市污染治理的中心工作,并先后对王瑶水库、安塞石油开发区等区域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一是强化环境执法,建立了石油井场巡查制度,勤查、严管、重罚,实行一罚、二停、三关闭;二是对油井实行了井场环评、单井建档为主的动态管理;三是形成了区域环境总量控制、清洁油井建设、污染物集中治理、油区生态恢复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等全过程污染防治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清洁油井2500多口,占到油井总数的40%;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油井100多口,建成污水集中处理站50多处,每年可回收4000多吨原油外,还使油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控制和改善。延安的石油污染防治工作受到省上的专项表彰奖励,并作为先进的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面对这喜人的治理成绩,延安人并没有陶醉。从市环卫局局长到治理科的一般干部,他们都一再向记者说明,在多年来的治理中,全市用于生态建设、工业污染整治等方面的资金达1亿元以上,尽管使全市主要河流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但现在河水水质超标仍普遍存在。据介绍,延河延安市上游段超过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市区下游延长段枯水期水质超过国家地面水五类标准,已失去了农灌水的功能。洛河的污染也影响到下游地市的农业灌溉。子长、安塞、延川、延长等县的水源,同样受到了石油污染及其他人为污染破坏的危胁。这严峻的形势,没有动摇延安人“让圣地浊水变清流”的信念。市环保局局长白永昶说:“到2000年延安市的治理目标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控制,主要污染物控制在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排放总量范围内。延河水质要达到功能区划标准,沮河水质要达到地面水三类标准。”
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