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7月16日
头版
01

彩绘秦俑后面的故事

本报记者杨乾坤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坑日前又传来新闻:二号坑第十八过洞最新出土了六尊彩绘陶俑。消息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尤其是那尊色彩基本保存完好的跪射俑,立时引发了秦俑彩绘热。

那尊跪射俑,头发为黑色;发带为米红色;面部呈粉红色,与肤色接近;铠甲为褐色(因铠甲为皮质,褐色代表皮质颜色);连甲带(甲钉)呈朱红色;战袍系粉绿色;鞋为赭石色;手和脚面呈白色泛红,接近肉色。

日前,我去秦俑博物馆采访了三位专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文立,考古队副队长、副研究员刘占成,保管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周铁。三位专家说,秦俑彩绘,虽热在今日,却是老话题。秦俑坑八千件兵马俑原来都是通体彩绘,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致使原来的彩色大部分脱落,仅存下局部的残迹。我忽然记起,关于秦俑的颜色,张文立先生在十三年前已著文论述颇详。

对于为何最近才引起彩绘热,三位专家说,这是因为在一号坑和三号坑,尤其是一号坑,遭受了进水、火烧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陶俑本身彩绘保存不好,加之二十多年前发掘时质量上也不尽人意,显得粗糙,也由于当时彩绘保护技术远远滞后,因之出土了那么多陶俑,人们所见到的都是灰黑色的陶俑本色,未能见到彩绘俑。二号坑只是局部遭受火烧之厄,陶俑保存情况较一号坑为好,现在发现的这六尊彩俑的确不容易,这样大面积彩色完整保存下来,与发掘质量有很大关系。科学清理是颜色保护的关键,只有清理好,才有可能保护,现在是发掘清理和保护同步进行。

说话间,我们一同到了发掘现场。但见陶俑已出土而尚未作彩绘保护的部分,表面上留有一层土,由发掘人员用雾状喷壶喷出雾状液体进行软化,然后拿非常小的铁扦(有的只有缝衣针般大小),手术刀,小毛笔等一点点剥离,彩保人员对刚露出面目的彩绘部分立即保护,二者珠联璧合,甚是和谐得体。

谈及彩绘保护,专家们指出对于雕塑及陶器等,古代讲究的是三分塑,七分彩,可见彩绘之重要,然而许多文物塑绘的保护,包括杨家湾、唐宋明清寺庙的色彩保护,甚至敦煌一些雕塑颜色的保护,都很令文物界伤脑筋。秦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发掘之初,此问题未能解决,从80年代起,该博物馆重视了这方面的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彩绘层次研究和彩绘保护,但不理想。后经研究发现,秦俑彩绘的工艺是先给陶俑表面涂一层生漆,然后再在各部分涂以不同颜料,根据需要,所涂颜料薄厚不同。彩绘是秦俑雕塑形象的补充。但各种塑物彩绘的共同特点,凡是有漆层的,就难以保护,因为漆容易老化,加之颜料颗粒之间及彩绘各层次之间粘附力很微弱,特别是底层(生漆)对失水非常敏感,在干燥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引起底层起翘卷曲,造成整个彩绘脱离陶体。这也是以前发掘出陶俑彩绘不能保存的原因。1991年,陕西省文物局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搞秦俑彩绘研究,到1995年,对秦俑原料系统进行了分析,对彩绘保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1996年,中方专家提出了保护实验思路:彩绘保护的关键是稳定漆层,因此保护方法必须包含抗皱缩和加固两个方面的处理。另外进行单体渗透,然后引发聚合这种新方法的试验,使得加固剂在漆层和陶体之间生效。到1998年年底,上述两项实验思路在实验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在自然环境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法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方法。 三位专家强调,古文物的颜色保护,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难题,中德两国专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率先提出的这一套彩绘保护方法,措施和技术,对全国彩绘类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