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棉十三厂千名退休职工连续一年多未能足额领到“活命钱”。对此,厂方称事出有因,统筹部门也诉苦衷。那么,社会保障机制该如何合理运作?退休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维护?
养老金必须“收支两条线”退休职工“活命钱”不可扣欠
本报讯 日前,地处大荔县的陕棉十三厂320名退休职工,联名向本报维权部反映其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为此,记者专程到大荔县进行了采访。
张德宝、王边根等退休职工给记者说,从去年5月份起,本厂1000多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就不正常,去年5至7月份只领到本人应发退休养老金的75%,11月和12月仅领到65%,今年3月5日则领到80%,累计拖欠养老金3个月。赖以维持晚年生活的“活命钱”不能按时足额拿到手,他们便先后多次与厂方及大荔县退休费用统筹办公室交涉。在得不到厂方和县统筹办明确答复的情况下,他们只好诉诸法律。1999年6月30日,全厂320名退休职工联名起诉至大荔县人民法院,要求县统筹办按月足额发放他们的养老金,补发自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拖欠的养老金。县法院认为应
交由劳
动仲裁部门裁决,遂于7月2日作出了
不立案受理的决定。
记者随后采访了
大荔县县统筹办。统筹办主任李锡才介绍说:1996年4月至12月,陕棉十三厂向统筹办欠缴合同工与固定工的养老金72.8万元,1997年9月至12月,又欠缴近30万元,累计拖欠养老金为98.9241万元。陕棉十三厂对此数据提出了异议,因此统筹办与陕棉十三厂在今年7月10日和11月进行了账目核对,目前最终的结果尚未审核完成。由于陕棉十三厂欠缴数额较大,统筹办积累基金相当有限,在此情况下,统筹办不得已采取了类似于坐支现金的做法,即自1998年5月份起,在拨付给陕棉十三厂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款项中逐月扣除大部分款额,以抵消陕棉十三厂应缴而实际拖欠的在职职工养老金的款额。李锡才主任承认这种做法违反了国家关于养老金必须“收支两条线”的有关规定,但又反复强调说目前部分企业拖欠养老金数额巨大,清欠收缴工作困难重重,统筹资金缺口很大,因此对陕棉十三厂的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变通。
随后记者采访了陕棉十三厂。厂方认为,统筹办以扣减应返还的退休养老金部分来抵消拖欠的在职职工的养老金,这种做法尽管不妥,但厂方尚能够理解。然而,由于该由统筹办返还的退休养老金不能足额到位,迫使资金形势本来就相当严峻的本厂不得不相应地减发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厂长陈仁松表态说:一俟对账结果公布,厂里将尽最大努力一次性向统筹办付清所拖欠的养老金;如果缺口实在过大,厂里也将在短期内逐步缴清。并愿与统筹办进行协商,希望统筹办能够按月足额划拨应返还的退休养老金,做到养老金收支两条线互不干扰,以确保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正常发放。
该厂劳资科吴科长也明确承诺:厂里将继续与统筹办加强沟通与协调,做到自7月份起能够足额发放退休养老金。而统筹办也表示在此问题上将予以尽可能的帮助与照顾。
而退休职工则纷纷表示:无论如何,统筹办和厂方的做法毕竟是种侵权行为,损害了退休职工的合法权益。他们愿意与厂方进行真诚的对话,希望厂方和统筹办作出明确答复并切实兑现承诺。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依法监管社会统筹,定期进行审计,做到专款专用,使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步人健康轨道。本报记者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