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编织生命的锦绣
张苏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她4个月时,因家中失火,她的左手被烧伤致残。1997年,经她母亲多方奔走和组织照顾,将她安排到岐山县蔡家坡供销社当营业员。1994年元月,单位减员时她下了岗。
从此,张苏玲踏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她从亲朋好友那里凑了3000元钱,在蔡家坡办起了“岐山秦艺针织时装厂”。经过辛勤努力,到了1995年10月,时装厂已成为残疾人的劳服企业。两年后她所设计、生产的秦艺编织时装在宝鸡闯出牌子,不少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慕名前来学艺,她都热情接待。由此,她产生了在宝鸡办一个培训学校的念头。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宝鸡市教委领导们的支持。1996年5月,“宝鸡市秦艺编织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正式挂牌,并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因学员年龄、文化参差不齐,她在白天讲授完理论课后,晚上还要给少数学员单独辅导,常常忙到深夜。因此她教出的学员,大部分人都熟练地掌握了编织时装的全部技能,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好评。
张苏玲在迈出了成功的步子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下岗职工,更没有忘记残疾人还是社会最困难的群体。从1997到1998年5月,她对市针织厂、市鞋厂、医药玻璃厂等10多个企业的近百名下岗女工和贫困地区的姐妹以及残疾人进行为期一年免费培训。经她培训的学员结业后,70%的人搞家庭编织,33%的人开了商业门面。
张苏玲下岗不失志,人残志不残的精神受到各界好评。今年她被推荐为岐山县政协委员,被宝鸡市妇联评为十佳再就业明星。
本报记者 范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