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8月04日
社会新闻
02

无影灯下的“东方之子”

——记解放军总后“科技金星”章翔教授

他的头上萦绕着许多荣誉的光环,曾经荣幸地得到了江泽民等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一名“东方之子”。近日,他又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金星”。他就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章翔教授。40多年前,湘江岸边一个普通纺织工人家年轻的丈夫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妻子悲恸过后,无奈地接受了现实。而年幼的儿子章翔,却由此立下了学医的宏愿。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1970年,湖南医科大学在当地招生,章翔终于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步入了大学校门。学业期满时,章翔因成绩优异被留在该校附属医院当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两年后,他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理论水平和出色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在年轻医生中崭露头角。担任住院总医生期间,他承担起了本省及临近省份院外会诊与抢救的任务。此时,章翔只有25岁。

1979年,为继续深造,章翔考人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神经外科学专家易声禹教授,开始了更加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毕业后,他被留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当了一名军医,从而实现了自己多年来投身国防医学事业的夙愿。

九十年代初,章翔被第四军医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担任了西京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成为了国内同专业领域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在努力搞好科室建设的同时,他把自己科研的重点拓展到了颅脑恶性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上。

大脑是生命的中枢,其间沟回纵横,神经纤维和血管密如蛛网,因而被医生们称为人体中密布风险的“百慕大三角”。而章翔就是一位善于把科学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结合起来去面对挑战的“探险者”。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救治重型颅脑损伤都是一大难题。章翔和同事们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救治这类伤员的成功经验,治愈和好转率达到了81.2%,居国际先进水平,死亡率仅17.6%,远远低于30%的国际标准。

凭着对病人的拳拳爱心和深厚的专业功底,章翔还开创了“一刀切多瘤”技术。一位37岁的陕北农民颅内前后各长了一个巨大的脑瘤,由于两个瘤子部位不同,瘤体很大,且血运丰富,按常规必须分次切除。然而,两次开颅的痛苦和两次手术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将令病人及家属望而却步。

为了能让患者得到治疗的机会,章翔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手术方案:一次开颅拿掉两个瘤子。同事们虽深知他的专业功底,但仍不免为他捏一把汗,因为这样的手术在国际神经外科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章翔沉着地走上了手术台。4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他以“稳、准、巧、快”的娴熟手术技巧,从矢状窦大血管上,分别剥离、切除了重360克和184克的两个巨型脑膜瘤,创下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

有了成功的尝试,章翔开始用:“一刀切多瘤”方法为更多的病人实施手术,有的甚至是一次开刀切除3个、4个肿瘤。“一刀切多瘤”技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华社用12种文字向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称这一技术的开创和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魏纹宋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