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8月24日
憩心亭
04

可发三叹的追朗配(杂文)

文/毛锜

在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晚婚和优生优育之声不绝于耳的时下,却突然从传媒上冒出一条新闻:《小小少年郎,缘何忙拜堂?》事情蹊跷,让人吃惊。

据这则新闻称:河南省淮滨县向营村的一些村民,近日煞有介事地“争相为未成年的儿子完婚。这些少年新郎,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4岁,均为在校的初、高中学生,大多是在父母软硬兼施下拜堂成亲的。”且为了赶时间,有人竟不惜弄虚作假办结婚证,有人索性“先斩后奏”,也顾不得许多了。

一窝蜂似地,争先恐后地给一些刚步入人生入口处懵懵懂懂的少年完婚,实属一种反常的社会怪现状。然而不幸得很,这种扭曲人性,遗害无穷的社会现象,却在历史上出现过。据《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至元丁丑(即公元1277)年夏天,便事出唐突,仅仅因一句“朝廷将采童男女,以授鞑靼为奴婢”的谣言,就弄得中原和江南不少地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有男女十二三以上,便为婚嫁,六礼既无,片言即合。”(好在当时无结婚证一说,也省却了不少麻烦)这股空穴来风虽“经十余日才息”,但却不知使多少庶民百姓丧魂落魄,更不知酿成了多少不幸的人间悲剧?有好事者口占绝句云“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唯有姮娥不嫁人。”虽涉语轻薄谐谑,却倒也纪录了那可怕的真实。

旧时这种社会怪现状的出现,明显的由于当年皇权高压、社会黑暗,动不动又选妃采秀,而普通人家谁又愿意将自己的亲骨肉送到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红楼梦》中贾元春的自白语)。只是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忍痛地出此有女忙嫁的下策。那么今天政通人和,世界清平,向营村这个小范围内社会现状的再现,又起因何在呢?细看报道,才发现是孔方兄暗中作祟。原来是7年前当地实施“南城北移”规划,征用了这个村子的部分耕地,前不久,一些村民得知县里准备兑付耕地占用补偿费,按人头每位村民大约可得款3000元,便认为多一口人多分一份线,于是便纷纷将自己正在上学的小小少年郎拉回来,闪电般地举行结婚仪式。还说一旦“婚礼”告成,仍返校的返校,回家的回家,各就各位,待几年后再进入实质性的婚姻。(这应急措施考虑得倒也周全!)可惜这些堪称用心良苦的父母,是否可曾想过如此演“空城计”般的作伪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恶果。给有关方面的工作一时添乱姑且不论,重要的是它对下一代身心有害的影响和腐蚀,却是手中有再多一叠钞票也难以补偿和挽回的啊!

曾有一个取材历史上皇帝因选美而扰民的川剧传统剧目,名叫《拉郎配》。剧中主人公李玉,一介书生,远归探亲,半道上竟被惶惶不安的有女之家一日连拉三次。剧情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既嘲讽辛辣,又笑料频出,看得人忍俊不禁,煞是热闹。不过,那剧中被抢拉作新郎的书生,毕竟还是个“年已始冠”,可以谈婚论嫁的青年男子,情犹可说。而我们向营村这些糊涂的村民,硬拉回家并强迫其“完婚”的,却都是自己清一色涉世不深小小少年郎(要说叫他们玩“过家家”游戏嘛,年龄又稍嫌大了点)。如果说拉郎配可笑的话,那么这种由“金钱渐欲迷人眼”风气所致的迫郎配,就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了。

当年真是戏,而今戏成真。怪事一桩,可发三叹!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