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8月25日
社会新闻
02

赵老师的房子

“真没想到60岁了还能住上新房,这真是迟到的幸福。”刚住上新房的赵老师向人们说叨着,要将喜悦“传染”给每一个人。

年轻时,赵老师没有自己的房子,那时只能住小学校的平房。学校里宿舍少,她和3个孩子同一个年轻教师合住一间,好在俩人的丈夫都不在本地工作,倒也过得安稳。可令人不快的事终因房而出现。赵老师的丈夫一次回家探亲,凌晨到达,想叫门,想想不方便,只好蜷缩在房门口看管一堆东西。探亲期间,同屋女教师得另寻住处,辗转迁移数次早已不胜其烦,学校领导只好将她安置在仓库与文具杂物共伍。教师盼,领导急,上面最终拨了数千元,学校才建了几间宿舍,众教师为分房少了往日的斯文,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竟以“抓阄”定夺。也许上天有眼,赵老师抓到了一间。“乔迁”那天,赵老师舒一口气,“总算有了个窝”,她在心里默念。可令人担心的事情又来了,房子建在低洼处,一下雨,雨水倒灌,甚至有一年夏季暴雨,厕所的脏水涌进门内,室内污物飘浮,全家人舀了多半天才算保住了“家”。天上雨停了,房顶雨水下渗,当初为了节约资金,仅以芦苇、瓦片覆盖,天晴屋顶下还得接个盆。“我当时就想,要是自己有个窝多好,属于我自己的房子,可那时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养一家人,又不允许建房,只能望房兴叹。”

到了今年,教师私人可以建房,赵老师又开始筹划“房子”工程。资金有了,地皮有了,没几天报告也批下来了,赵老师却为选址费了心。东郊、南郊,比较来比较去,最终选在了城东北——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新房落成的时候,赵老师对前来祝贺的人们说,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否则我还在住小平房。她放了长长一串鞭炮,说是驱走过去阴暗的记忆。

本报记者赵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