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牵杨凌城(散文)
文/杨国强
它只不过是陕西关中的一个小镇,却有着闻名遐迩的美誉,它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没有色彩斑谰的霓虹灯,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流,故乡的夜总是过早进入静谧,唯有那西农路两旁的松柏,电杆上夜夜闪烁的灯光,最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清幽中,路灯在诉说着农科城的往昔。狭窄的街道静静地望着屈指可数的商店,依稀可见不远处屋顶上的杂草随风摇曳。那衣着简朴却精神矍铄的科学家,不时从西农路走过,这空气中便弥漫着科学的气息。
品味着科学的气息,沿西农路北上,路的一端连接着我国农业的高等学府——西北农业大学,靠近她,便感受到幽然荡漾着的知识韵味。曾经,我为那些科学家甘居杨凌感到迷惑不解,为一个小镇能吸引这么多科学家感到惊奇,后来,一位科学家的话语在耳边响起:“只因这是农业的发源地,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圣坛,我便怀着一种崇敬,怀着对农业科学的不懈追求,来到这里。”后稷在天有知,便在西农路的一端遥望子民。暮色下,他一脸沧桑。目光深邃,怀中的麦穗,手上的镰刀叙说着教民稼穑的经历,表述着历史的印迹。
先祖啊,你可曾知道,科学的火炬在一代代传递。您的刀耕火种已成遥远的过去,科技已唱响现代农业的旋律。一代代农学大师在这里脱颖而出,西北农大成了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基地。走进西农大的校园,遍地苍绿,莘莘学子正在汲取科学的营养,准备肩负起振兴农业的重任。
每一次回到故乡,杨凌总会留给我崭新的记忆。陈旧的街道已换新颜,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映在街衢。近100平方公里的小区,迎来了历史机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杨凌,成立了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昔日由于设施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如今,离去的“凤凰”纷纷还巢,故乡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沉睡的土地,被推土机轰鸣声唤醒,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
走在60米宽的新桥路上,已经没有过去小镇的感觉,俨然大都市的气派。建设中的国际会展中心,伸出一双巨手,像要拥抱远方来客。科技成果再也不会“养在深闺人未识”,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创业中心大楼正在加紧建设。四城会使用的八百亩水运中心,波光粼粼,水清见底,不知名的水鸟咕咕长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勾起我无尽的思恋,回望故乡的夜色,依旧那般迷人。虽然昏黄的灯光正逐步被斑谰的彩灯所取代,可后稷,始终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