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一棉的昨天与今天
东方既白 杨令青
5万枚纱锭,1000台布机,纯棉普梳织物。
这便是新中国1952年5月在西北地区建设的第一家纺织企业——西北国棉一厂的全部“家当”。
条件是落后的。
然而,新中国第一代纺织职工火一般的热情和聪明才智,却是无限的。赵梦桃,是那个沸腾年代的杰出代表。她忘我地,创造性地工作,从看200锭扩到500锭,将生产效率提高3倍,先后9次出席市、省、全国劳模大会。
“梦桃精神”,使五六十年代的一厂先后完成了十多项革新,产品档次提高并走出国门。到改革开放前,一厂累计上交利税5个多亿,是国家投资的25倍。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神州大地带来盎然生机,一厂由一个中型企业一跃成为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近几年来,面临严峻的外部生产经营形势,一厂紧扣时代脉搏,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瞄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新产品。包芯纱、贡缎仿羽布、斜纹布等11个风格独特的新品种,80%以上的产品出口,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在全省亏损纺织企业中最先扭亏为盈,特别是今年1到7月,实现利润806万元。
星转斗移。已走过47年历程的西北国棉一厂,由单一的纯棉产品变为涤棉、人造棉、纯棉三大系列几十个产品,由当初年产值1500多万元增加到3.2个亿,出口创汇由零到现在每年高达3000多万美元……成为陕西纺织企业的一颗明星。
图为五十年代的织布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