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9月23日
社会新闻
02

吴教授倾心科研十八载到如今靓女难嫁好困惑

本报讯 西北农业大学农药学教授、博士导师吴文君倾注18年心血研制的一项极具市场潜力的农业高新技术—1.5%苦皮藤乳油植物杀虫剂,在完成所有前期工作之后,只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时,却遭到了冷遇,使这个高新技术产品困在“闺房”一年多时间,至今还没有找到婆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却并非农业科学技术的强国,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至今仍大量使用高毒农药,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还极易引起人畜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发展生物合理农药,创制高效安全、无公害的新农药,取代高毒农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吴文君教授正是着眼于此,十几年来,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千万次反复试验,从一种广泛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杀虫植物苦皮藤中提取的苦皮藤制剂,于1995年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姜春云等先后亲临实验室参观,对吴教授的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他早日完成成果转化,使之造福社会。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既符合国家农业和环境保护发展方向,又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科技成果,在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以及农药登记所必需的大田药效成果转化的前期工作均已完成近一年时间,到目前仍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吴教授对此很困惑:“科研成果转化怎么这么难?”有关部门透露,1.5%苦皮藤乳油成果转化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如吴教授这样的冷遇在科技界为数不少,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抢残守缺,缺乏高科技含量的生产项目,一方面是众多科技人员的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最关键的是缺乏一个好的转化机制和相关渠道。什么时候科研院所和企业能走到一起,我们的科技才能真正振兴。

本报记者 阎瑞先通讯员黄晓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