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甲胄陪葬坑 昂然壮秦陵
秦始皇陵园考古最近又有重大发现:在始皇陵封土东南侧约200米处陵园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一大型陪葬坑遗址。
这便是盔甲坑(即甲胃坑),它是继秦陵考古队前年钻探,去年七月进行试掘的。现已初步确定,该坑面呈近似正方形,南北长105米,东西长129米,四角各有一门道,总面积达13,689平方米,是仅次于兵马俑一号坑的大型陪葬坑。
陪葬坑深约3—4米,坑底距现地表约7米,是由夯土墙分割而成的多单元、全木结构的地下坑道式陪葬坑。夯土隔墙宽1米,隔墙间的过洞宽3—4米,过洞底部以18—20厘米宽的方木作铺地木,每15或20根为一组间隔排列;贴隔墙处以立柱固定侧板,上铺棚木及苇席。坑底处发现了密集排列、前所未见的石质铠甲、头盔等遗物。
通过试掘,在7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80领铠甲和30顶头盔等随葬品。石质铠甲大致分为三类:即粗大形甲片的甲衣,中型甲片的甲衣和小型甲片的鱼鳞甲衣。大多数铠甲的甲片为长方形,甲衣长约65—80厘米,前后身甲为纵12列,横11排;下裙前身5排,后身4排,披膊上下共5排;左右7列。鱼鳞甲做工精细,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资料,推测其规格较高。
头盔大致也分三种类型,大多数由圆形顶片和弧形侧片构成,上下5排,四周16列,纵长约28厘米。
据秦俑馆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张文立和秦俑馆考古队副队长秦陵考古队成员张颖岚介绍,该坑的整体性质及内涵目前尚不太清楚,因为现在仅试掘了该坑面积的一百三十分之一,且试掘点集中在一个部分,从发现的遗迹判断,陪葬坑曾遭受过火焚及人为扰动的严重破坏。经初步分析,该陪葬坑的西部和南部随葬品以石质铠甲为主,如此大规模的石质铠甲和头盔的面世,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考古大发现。他们认为,待保护条件具备。再行开发,则较为稳妥。
在试掘工作完成后,始皇陵考古队提取了部分铠甲和头盔作室内复原研究。用铜丝将甲片按其原有的编缀方式联缀修复起来。通过修复,头盔由74块片构成,重达3618克。
秦代石质铠甲、头盔的发现,在中国系首次,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它改变了我们对古代甲胄的固有认识,为研究秦代军事装备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对研究秦朝乃至以后历朝的帝王陵寝制度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资料,拓展了古代文化的研究空间,学术意义深远。
本报记者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