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文/慕生树
多年来,由于工作业务关系,笔者曾20多次单独或陪同中央、省、地新闻工作者前往川口村追寻当年伟人走过的足迹。笔者接触最多的是当年亲自组织人员摇船送毛主席过黄河的薛海玉老人,听老人讲当年的动人情景是这样的——1948年3月的一天,年仅24岁、担任水手工会指导员的薛海玉忽然接到上级命令:组织可靠人员护送一位部队首长过黄河。在他接到命令的同时,一支100多人的解放军队伍进驻了川口村,封锁了黄河滩头和渡口,严格盘查着来往行人。从这种迹象上,薛海玉意识到:这次从这里过河的一定是位大首长,任务非同寻常。于是他特地从自己指挥管辖的30多只渡船中,挑选了一只最大最结实的木船,准备供首长乘坐。本来一只渡船上有9个船工(1人掌舵、8人摆船)就足够了,但为了保证首长的绝对安全,他还是特意从200多名船工挑选出14名(准备由2人掌舵、12人摆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政治上可靠的人员专门负责完成这次摆渡任务。
3月23日,天气晴朗,黄河上风平浪静。中午时分,一支约有数百人的队伍来到了黄河滩头,在部队汪参谋(薛海玉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汪东兴)的带领下,薛海玉同志来到一位约50多岁、面目慈祥、红光满面的部队首长面前。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的部队首长用令人难懂的“外地口音”(薛海玉老人语)问他:“从这里过河好过不?”薛海玉据实作了回答。忽然,他发现了一个令自己难以置信的秘密:部队首长的嘴唇下边有一颗醒目的肉痣,而且首长的面貌与自己在区政府会议室见过的毛主席画像一模一样,再联想起村里几天来的非同寻常的种种迹象,他立刻意识到,这位首长就是人民救星毛主席。顿时,他感到欣喜若狂,也更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分量。
十多分钟后,渡河开始了。毛主席站在黄河岸边,深深地回转身,看了看陕北大地,才依依不舍地上了船。在渡船离开河岸不久,又对着岸边的人群招了招手,似乎在向送行的人们告别,也似乎在向自己生活了长达13年之久的陕北大地告别,更似乎在向陕北的数百万人民嘱咐:我不会忘记你们,革命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用小米饭和南瓜汤支援了中国革命,你们的伟大功绩永远载人中国革命的史册。
据薛海玉老人讲,毛主席当时的面部表情是十分严肃的,而且在整个渡河的过程中,始终连一句话也没有说。从图片(一)这张珍贵的史料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老人家当时的庄重表情和凝神思索的状况,日理万机的老人家就在短短的东渡途中,也似乎在思考着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站在毛主席不远处的他多么想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给毛主席说几句知心话,然而18岁就加入了党组织的薛海玉同志,深深地知道党的纪律,也更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于是,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再从心里反复告诫自己:决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自己就是舍上生命也一定要保护好毛主席的安全,同时,嘴里一个劲地嘱咐大家“小心地搬,往稳重搬”。
过了大约二、三十分钟,渡船终于绕过了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一个又一个漩涡,冲出激流顺利地到达了河对岸,薛海玉同志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在毛主席前面下了船,又紧跟毛主席走了20多步。忽然毛主席站住了脚步又慢慢地回过头,凝视着河对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道: “陕北是个好地方”。薛海玉同志顿时高兴极了,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陕北汉子,他为此感到由衷地自豪和高兴,甚至简直有点欣喜若狂了。为了证实自己没有听错,他向站在主席身边的一位解放军同志询问道:“首长刚才说了句什么?”当这位解放军同志证实他确实没有听错时,他高兴得眼睛里溢满了激动的泪花。他是亲耳聆听到毛主席说:“陕北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的极少数几个人之一。
另据其它史料记载,毛主席当时还回过头对着滚滚的黄河水说过这么一段话:“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呀!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在短短的4年时间(1952年)之后,毛主席就在河南省郑州市视察黄河时,发出了伟大号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从而掀开了史无前例的治理黄河的伟大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渡就这样顺利结束了。也许是偶然,但却是个天然的巧合。中共中央在那中国革命的最紧要关头的三个年头里三次重大行动都定在了三月份:1947年3月18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撤离延安: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到达华北,而且就在整整一年后的1949年3月23日上午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到城市,毛主席又带领中共中央开始向北平进发。
毛主席在1949年初曾这样对别人说:“3年3次大行动都是3月份,明年3月(指1950年)就应该全国解放了,等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事实上,就在49年10月份,全国就基本解放了,中共中央再也没有搬过家。在整整二十八个年头过去后的那一年,已年过半百的薛海玉同志又一次见到毛主席老人家,可老人家已静静躺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时间是1976年9月,他是作为老区代表,前往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薛海玉老人永远忘不了1948年3月23日这令他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更忘不了那个在自己的耳边回响了半个世纪的伟大声音。为了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他在向一批一批前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们讲解动人故事的时候,带领着乡亲们始终奋战在农村第一线,仅村支书就担任了20年。
1993年8月,当年在毛主席东渡黄河时担任警卫员,现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的陈耀同志,带领“追寻毛主席足迹夏令营”专程来到川口村,在与薛海玉老人共同回忆当年毛主席音容笑貌的时候,深有感慨在对薛海玉老人说:“你是个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的有功之人。”
1993年就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专门来人采访了薛海玉老人,详细询问了毛主席东渡黄河时的具体情况。临别之时给老人留下了100元钱,聊表敬意,当《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放出有关镜头时,薛海玉老人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整整五十个年头过去了,就在毛主席东渡黄河,离开陕北50周年之际,一通由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支助、吴堡县委宣传部组织人员撰刻的“毛主席东渡纪念碑”在毛主席当年东渡黄河的渡口岸边高高地竖立了起来。 (见图二)
图片说明:
图一: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离开陕北前往华北。这是毛主席东渡黄河时,在吴堡县川口的渡船上。高锦提供史料照片
图二:为纪念毛主席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五十周年,由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周支助修建的“毛主席东渡纪念碑”在吴堡县岔上乡川口村渡口岸边高高地竖立了起来。张永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