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精益求精铸辉煌
——航天504所研制“资源一号”卫星有效载荷侧记
10月14日11时16分,随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升空的隆隆巨响,我国和巴西两国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资源一号”被成功送入苍穹。
看到这条消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长安县平坦的沃野上,航天504所的千余名职工,个个心里像喝了蜜一般……
因为,资源一号卫星上的有效载荷(直接决定卫星应用水平)中的CCD相机、CCD数传、红外数传,是全所职工费尽十年心血试验研制成功的。
“资源一号”遥感卫星,利用本身携带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物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采用图像数据传输系统完成图像信息的处理和发送,地面接收站跟踪卫星所需的信标信号,并将数据信号转化为最终所需图像。它提供的图像数据,可用于勘测国土资源变化,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量和草场载畜量,监视农作物长势及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风沙等破坏情况及变化;观测环境污染态势,勘探地下矿藏资源区,分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等。
因而,资源一号卫星意义重大。它成为504所职工的注目对象就不足为奇了。
自从1988年我国与巴西签订了研制地球资源卫星议定书后,504所人就将自己的心血浸透在了“资源”里。
在研制刚起步阶段,资金不到位,一年经费不足十万元。而资源一号卫星是参考国际上先进的遥感卫星及中巴两国国情需要确定的研制方案,技术难度大。CCD相机和数传系统要求高分辨率和高码速率。电路指标仅CCD像机就有5个谱段,要求所获信息量是红外像机的10倍,由十几块CCD器件组成,电路复杂、数据处理复杂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504所人在既缺资金又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凭着一腔赤子之情和对事业的执著,闯过了道道难关。归国华桥、CCD像机主任设计师林可祥,为“资源”废寝忘食的精神激励着身边的每个同事;数传系统主任设计师朱宗伟,熬白黑发为“资源”的执著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整个研制队伍团结协作,敢打敢攻,使中国卫星遥感技术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仅CCD像机的传输速率,在八十年代初发射的科学试验卫星搭载试验的基础上提高了十几倍,分辨率大大提高。
在资源一号研制的同时,504所还承担着近10个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还有大量的军协、预研课题任务。多型号并举的局面,给504所人带来超负荷的工作量,为保证“资源”进度,他们不分节假日、没有昼夜地工作。大家情系“资源”,心倾“资源”,把对祖国的爱,全部融进自己的任务中:在持续高温的酷暑天气,生产人员在高达40度的室内挥汗工作;除夕之夜,研制人员把自己关在静静的实验室或站在轰鸣的机器旁……一个个困难被解决,一道道技术难题被攻克;每一个机壳、电路片从手中交出,每一次实验数据的记录,送走了多少清晨、夜晚,耗去了多少精力、智慧!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504所人来说,却是难忘的一段里程。
高技术产品,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投入。504所领导及设计人员深知,任何一点疏忽都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为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整个研制过程和环节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仅资源一号研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质量法规、文件、资料,摞起来就有一个人高。他们严格各阶段控制,管理人员采用所内调度单、责任单等,明确各层次人员责任;在设计系统专门制定了技术文件签署跟踪卡;生产上明确规定工艺、操作、检验人员岗位责任及双岗质量责任制;对电子元器件、原材料质量,严格按照单位内控电子元器件管理细则执行。为保证万无一失,他们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对资源一号研制进行了全面质量复查。在复查中,清理了2200多张设计图纸,1000多份技术文件,700多份技术处理单。对在研制过程中及整理测试过程中发现的12个质量问题全部进行归零工作。正是504所人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保证了资源一号的高质量、可靠性,使资源一号有效载荷一次成功。(杨子雪娥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