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10月21日
头版
01

餐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杨令青

前不久,电视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修红旗渠,一位排险工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时省上对他的奖励是,省委副书记请他吃饭。他吃了5碗面条,外加5个窝头,问他饱了没,他说还欠点,又拿来9个窝头,他全吃了。省委副书记在一边心酸地落泪。

那个年代,因为没有副食,人们肚里没油,显得特别能吃,杂粮野菜窝窝头能吃饱,就是好日子。

我的邻居侯大妈说,那时,谁知道啥叫副食,蔬菜公司凭本供应一点萝卜白菜,一人4两油,天天饭菜只能见点油星,肚子老是饿。她丈夫平均一个月要到周至、户县等地买粮,有时能买上点杂粮,有时只能买到南瓜、红薯。那时挣的几十块钱工资,全都买了粮……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人们的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要说到专门的大型副食市场,就拿遍布住宅周围的菜市场来说,每天除了三四十种大路菜外,还有南方菜、反季菜、精细菜,像佛手瓜、玉兰片、西兰花等等;一溜摆开的米袋子,有桂花球、水晶米、粳米、香米、小站米、江米、黑米、小米十多个品种;面粉由最早的8块2毛钱一袋的一种,已演变为饺子粉、馒头粉、面包粉、上白粉、标准粉,20公斤、10公斤、5公斤装应有尽有;五六十年代百姓闻所未闻的各种海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于是,餐桌上的副食——各种蔬菜及鸡鸭鱼肉蛋等调剂口味的副食,变成了主食,主食反倒成了“副食”,过去一顿吃三四个馒头的人,现在连一个都吃不了。侯大妈说,她女儿每顿午饭米饭只吃有那么一大口,净吃菜,她儿媳也是。

主食吃少了,主要是因为副食吃得越来越多。餐桌上“主食不主、副食不副”的特征,使得我国粮食购销量日趋下降。据国家权威统计表明,我国人口粮食消费呈下降趋势,而肉、蛋、水产品、水果的消费量大幅度上升。从1957年到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粮食人均消费量从167·2公斤减少到86·7公斤,减少了近一半;城镇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增长了81%,人均肉类、家禽、禽蛋消费增长了1到5倍以上。我省有关调查资料也显示,副食品支出较粮食消费明显增多,两者比例在100:40,即用于调节口味、营养搭配的副食,每月花费100元,主食支出40元。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食品营养、保健功能,猪牛羊肉购量呈下降势、鸡肉、水产、禽蛋、水果购量上升。

回想起当初周总理为给国宴筹措到花生米,给有关省打电话之事,再看今天三轮车满载花生米2·50元一斤送到居民楼前;当初人们为了吃点“油水”排长队买肥猪肉,今天却掏高价买精瘦肉,人们无不感慨50年翻天覆地之变化。编后:本报从9月8日开辟的这个专栏,今日圆满结束。

一个半月里,我们共发稿26篇,全面反映了我省及全国各地50年巨变,激励人们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专栏虽已结束,但宣传各行各业的创造精神、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则未有穷期。

期待读者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