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能救中国足球吗?
文/杨启玉
“股份制”呼声渐起
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股份制”这一并不陌生的词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万达集团决定不退出中国足坛,继续经营“万达足球”。但不堪重负的万达集团已决定由单一的企业控股改为合资或股份制形式经营。巧的是,中国足协的有关人士在拟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时,也把股份制作为今后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方向,鼓励各俱乐部多元化、多形式、不同体制的组合、经营。
那么,股份制真能成为挽救职业足球俱乐部于水火的“灵丹妙药”吗?
“吃螃蟹者”口味差
在万达俱乐部提出股份制改组之前,中国俱乐部靠股份制经营的俱乐部已大有人在,现在,他们生存的状况又如何呢?
已被厦门远华俱乐部兼并的广东佛山佛斯弟俱乐部的前身佛山俱乐部,是中国足坛最早的一家“股份制”俱乐部。1988年,率先下海的佛山足球队在佛山足球基金会等数十家企业的强力支撑下,一度被众人津津乐道。当时,佛山足球队就靠各会员的“会费”(实际上就是股份金)发工资和奖金。这样的日子维持了10年,于今年年初破产。据了解,由于佛山足队多年冲A未果,大股东佛斯弟公司不再经营足球,各会员(股东)感觉自己仍与企业赞助一样,因此也放弃了最初的选择。佛斯弟俱乐部随之土崩瓦解。另外,深圳俱乐部也在实行多年会员制(股东制)以后,被财大气粗的平安保险公司收购。
佛山、深圳俱乐部的变迁并不令人奇怪,他们倡导的“股份制”、“会员制”实际上只是一种变相的企业赞助。由于经营开发不利,企业投入变成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一旦企业觉醒,这种原始“股份制”便自生自灭。
1996年,北京人张桐坡到沈阳创办“中国足坛第一支航空母舰”——辽宁股份制足球俱乐部。当时,辽宁省体委主任崔大林自诩这是中国足坛最先进的俱乐部,代表着中国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方向。
“股份制”策划人张桐坡经过一年的努力,吸纳了国内近3000万元资本,6家单位参股。但辽宁俱乐部几年曲折经历表明“股份制”仍步履艰难。辽宁俱乐部总经理赵同普自己都承认:“辽宁俱乐部是国内小俱乐部,我们没有钱,部分足协杯的奖金还没发放。”因经济不足,辽宁俱乐部几年内放走了不少好球员,而并未引进一名国内球员,成为体制改革后最“封闭”的俱乐部之一。而这种“封闭”的根本原因是俱乐部无钱。今年俱乐部卖走6名队员,在辽沈足坛掀起“卖血”、“卖灵魂”的大讨论。原辽足主帅王洪礼怀一脸委屈地说:“卖人有什么不对?如果不卖这6名队员,辽宁队拿什么开工资?拿什么资本冲甲A?”
辽宁股份俱乐部不可谓不懂经营,卖主场主办权、卖队员、开展多种经营……待张桐坡离开辽宁时,辽宁俱乐部账面出现赤字。辽宁俱乐部第一大股东北京华堂房地产公司诉苦说:“靠股份制经营根本无法赢利,这几年全靠华堂一家支撑,各股东都不再投钱了。”而且华堂公司在全国拍卖辽宁俱乐部股份,卖了一年也无人接手。中国足坛第一家自诩为“航母”的股份俱乐部,生存依然艰难。
独资优于股份制
现在,不少国内独资的足球俱乐部准许挂牌待售。但可以肯定地说,假若以股份制形式经营俱乐部,其最终“投诚”的要多于“独资”。
独资与股份制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营或投资的目的不同。独资企业都是以企业的投入为基础,比如万达、全兴、国安这样的俱乐部。因此说,年底结账时他们可能都是赤字,但企业可以追求广告效应或重在长远发展,不会把亏损问题放在头等问题上。辽宁队的同城兄弟沈阳海狮队,一年投入3800万元,但俱乐部认为收效好,因为其股资方沈阳金客公司年赢利在4亿元以上,足球队只不过是他们的活广告而已。
“股份制”俱乐部却不一样,他们的动机是赢利。比如说资本金是5000万元,那么,一年下来它不仅要收回5000万元的股本金,而且还要给各股东分红。这也是辽宁俱乐部日子难过的原因所在。
中国现今的足球产业决定着中国大多足球俱乐部很难有大的赢利。而中国证监会规定,股份公司需连续3年赢利,才有可能被批准股票上市。如果股票上市很难,“股份制”的优势又将何在?
俱乐部路在何方
很多企业希冀股份制俱乐部诞生,实际上是想减少足球资金投入,期望用“群力”来对付日益沉重的负担。
但是在现今的中国足球市场上,一时间还难以找到“灵丹妙药”,其实不单是足球,篮球市场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景气。由国际管理集团投资控股的辽宁篮球俱乐部,连续3年出现亏损。国际管理集团在成立辽宁篮球俱乐部时要求,该集团只投入两年的资金,希望在第3年,俱乐部能收支平衡。但由于体育正式俱乐部的特殊性,是很难赢利的。国际管理集团决定再投入一年,如果仍不能持平,他们将考虑撤出辽宁篮球俱乐部的经营。
像善于经营的国际管理集团都玩不转,别说像雅琪这样民营的小足球俱乐部了。因此说,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生存方向是大企业大财力的介入,像能一年赢利4亿元的金客公司,像四川长虹、江苏春兰这样的企业。国外俱乐部也最终多由财团控制。毕竟足球是玩钱的运动,没有钱,还是免谈办俱乐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