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11月26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经纬 一岭沟有个袁德山 国宝:威武西夏文碑 屈原并非自杀 2000年告别下岗 “下海”明星一瞥 广告 为天下守财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社会经纬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经纬
04

国宝:威武西夏文碑

文/曾耀农

在甘肃省武威县文庙内,有一块西夏文碑,叫《重修护国感应塔碑》,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距今已近千年,也成了一件国宝。

西夏碑的文字讲述了古代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城中央护国寺内有一座香火鼎盛的佛塔,在前凉时期(公元314—376年)曾显“灵瑞”,远看似天神下凡,栩栩如生,当地百姓敬若神明。

西夏天祐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武威地区发生地震,地动山摇,房倒屋倾,佛塔也被震得倾斜,引起百姓的恐慌。

西夏政府官员得知此事,正要派人抢修,佛塔却在一夜之间自行恢复了原样。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扶老携幼,对佛塔顶礼膜拜,更加敬仰。

西夏皇太后得知此事,立刻要皇帝下诏拨款重修护国寺,并加固佛塔。

修复工程结束后,还在寺院内立碑纪事,歌颂西夏统治者的功德,感激佛祖的“灵验”,祈求佛祖保佑万民。

西夏碑碑座束腰,方形,边沿杀角,四角磨成斜坡状,形似乌龟。碑首呈半圆形,碑高2.5米,宽1米,厚30厘米。

西夏碑两面撰文,正面刻西夏文,背面刻汉译文。碑首用西夏篆字题名,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背面有汉文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背面题名两侧的装饰纹线已经剥落。题名两侧有线刻伎乐菩萨,袒胸系裙作舞蹈飞翔状,刀法娴熟,形象生动,衣裙飞扬。

西夏碑正面文字为西夏文楷字,每行六十五字,计二十八行,1800余字。第一行译成汉文为“大白上国境凉州感应塔之碑文”,背面为汉文楷字,每行七十字,计二十六行。

西夏碑文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剥蚀,文字脱落较多,显得古朴庄重。

西夏碑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如碑文中题名不用“大夏国”,而用“白上国”,这个国名,在汉文史籍中没有记载。再如碑中提到的1092年武威地震,典籍中也没有记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