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区委书记和一位老党员的故事
一封群众来信,寄到了西安市灞桥区委。信的内容是感谢区委书记陈广善的,其中写道:“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你对我家的关怀和照顾。从你身上使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我衷心地喊一声:‘党啊,我的母亲!”’写信人黄贤德,是灞桥区水流乡西堡村村民、老共产党员。说起陈书记与这位老党员之间的关系,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黄贤德今年79岁了。他于1937年参加革命,1947年入党,后来在战斗中伤残,转业到地方工作。1956年,老黄因自己没文化,加之爱人孩子有病,便主动要求回家务农。在大队当干部多年。13年前,老黄的大儿子不幸去世,家中因缺乏劳力而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就在此时,儿媳改嫁远方,带走了小孙女,当时才6岁的大孙女黄亚娟便留在爷爷奶奶身边。黄贤德老两口长年辛劳,却是收效甚微,近些年,他们的年收入也仅有一千多元。而亚娟上学读书一年的费用就要近千元,还不算吃饭穿衣的开支。所以到1998年,在咬紧牙关供亚娟上完初中后,老黄连孙女参加中考的报名费都拿不出来。亚娟悲悲戚戚,只好放弃考试辍学回家。但生活再艰难,老黄也从未向党组织张口伸手,要求照顾。
该年“七·一”前夕,区委书记陈广善慰问老党员时来到黄贤德家。看到黄家如此困难和不幸,陈书记非常揪心,尤其是亚娟的辍学,更教他内心不安。他问亚娟为何不上学,亚娟只是伤心地流泪。老黄及老伴神色凄然地诉说:“娃还想上学,我们劝她算了,娃不甘心还找过她的母亲和叔父,他们也无能为力,娃没办法了。”陈书记眼里噙着泪,激动地说:“亚娟,你想不想上学?”“想。”亚娟流泪答道。“好,不说了,我三年资助你三千元,上!”当场从口袋掏出两千元,一千元交给黄贤德,一千元交给水流乡书记陈伟华,吩咐其及时将款交给黄家。黄贤德接过钱,感动得老泪纵横。当时,水流乡领导告诉陈书记,可以通过乡财政渠道解决老黄家里的问题。陈书记说:“不用组织一分钱,这是我个人同老黄的关系,全部费用由我自己承担。”在场的区、乡、村干部都被深深感动。陈书记前脚走,乡干部后脚就联系学校。在灞桥区教育局协调下,灞桥区第一职业中学幼师专业班破格录取了黄亚娟,并免去了她的学杂费。黄亚娟面对众多好心人的帮助,入学后十分刻苦努力。
谁知屋漏偏遭连阴雨,前不久,老黄的小儿子又遭车祸而亡,亚娟受此精神打击,郁郁成病,却又无钱医治。陈书记知道此事后,便又通过水流乡党委书记陈伟华给老黄捎去了一千元,让给亚娟看病,并嘱咐无论如何也要让亚娟完成学业。老黄泪流满面地推辞:“不能要,咱不能老用陈书记的钱。”陈伟华说陈书记是一片诚心,老黄感激地接过钱,第二天领亚娟看病后,便托人替他给陈书记写信,平日里不善言辞的老黄,给写信人说起要写的话时却滔滔不绝:“……请陈书记再不要为我操心了,我一定咬紧牙关让孩子上完学,让她学些本领,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报答党的关怀,报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
陈广善看了信后,平静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资助黄家的事很平常,但仍希望通过这件事以唤起区上有关部门对老党员、老干部的关注和爱心。这真是应了那句古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现在,灞桥区献爱心已蔚成风气。 (刘鸣仓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