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31日

陕西工人报特别报道 西部一轮炽热的太阳

当前版: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特别报道
04

西部一轮炽热的太阳

历史进入2000年,神州大地回荡着一曲最壮美的旋律——就是“西部大开发”,一个最沉重的话题——就是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谈起西部人才开发,不能不谈及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硅谷”之地——陕西,而谈起民办高校就不能不谈及“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这所在黄土地上奇迹般地崛起,这所为众多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情有独钟,这所被一代有志青年深深向往、被海内外媒体倍加褒誉的“东方哈佛”。她的业绩给西部乃至全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启迪和冲击?请看本报新千年特别组织、满载数据的这篇报道——

一年招一个大“大学”“送子上西译”成为新时尚

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继1998年秋季一次性招录了6800名新生,率先在全国迈入万人民办大学后,1999年秋季,虽面临全国“高校扩招”的严峻考验仍再度火爆,一举招录了7000名全日制住校生。其中高考“线上生”竟达4000名,攻读4年制本科者近3000名。

拥有1.7万名住校生(本科生近6000名)的“西译”不仅创造了华夏民办大学“规模”之最,“招生”之最,“声誉”之最,而且使“西译”成功地实现了生源结构由“落榜生”向“线上生”和“学历层次”由3年“大专”向4年“本科”的两个“转化”,创造了全国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之最。

全国十多家媒体相继以《我的心里只有你》整版报道了“西译”的招生盛况,为“西译”一年招一个大“大学”的“世纪招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西译”在全国的良好声誉铺就了“送子上西译”的社会时尚,“西译”的火爆招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西译现象”的关注和探讨。

“西译院”的综合实力还引起全国十强名牌大学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的青睐。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次友好协商,北师大决定在“西译院”设立“北师大西安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北师大专升本函授站”和“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学位函授站”,北师大副校长戴家赣专程来陕与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天义共同主持了挂牌仪式,陕西省副省长陈宗兴专函祝贺。随着北师大和“西译院”在外语教学研究和函授方面的局部合作,有可能促成两校在人才开发、师资交流、师资进修、毕业生实习、外国留学生培训等方面实现“国办”与“民办”的强强联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连续10年推荐满堂红西译毕业生走俏全国

世纪之交的1999年秋季,“西译”近1500名96级大专和95级本科毕业生,于毕业前的6月初就被专程来院的全国168家“三资企业”聘用了98%,创造了自86级到96级连续第11年毕业生推荐的满堂红。“当年毕业就业率为98%,其中近20%出国深造”已成为众多媒体报道西译的“闪光点”。

1996年“内参”透露,国家权威部门对在南方“三资企业”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工作能力所作的专项抽样调查表明,排名第一的竟是民办“西译院”。

“西译”学子或以其外语优势,或以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特征,或以其就业于“三资企业”的“近水楼台”,12年来,在万名毕业生中,通过“西译”公派、企业选派或驻外、通过“托福”考试自费留学或出国劳务者近2000人。“西译”公派美国杜布克大学留学(每人享受全额奖学金4.4万美元)的大专生冯君、顾莉娅和余卓勇均已取得硕士学位并留美工作。1993年“西译”一次送出100名在校生赴吉尔吉斯国立师范大学自费留学,开创了西北五省大规模出国留学之最。

担任“哈佛大学”驻京办事处翻译的“西译”毕业生张晓梅,带领美国国家教委专家来陕考察时,其流畅纯正的口语翻译能力受到省考试中心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见诸报道。“西译”91级大专毕业生何源与众多公办高校研究生竞争,有幸被法国里昂银行聘为驻华分行行长助理,月薪数千元。“西译”96级旅游专业大专生洪沂1999年刚刚毕业就被上海市多家著名涉外企业争聘,月薪炒到2800元,终以一家提供一套住房解决户口接该生父母进沪方随心愿,该生流利的英语受到吴仪的赞扬。1997年山西太原“可口可乐”分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聘总经理秘书,应征者100余人中初录10人有9人均系本科生,复试惟“西译”94级大专生刘鹤“独中花魁”,月薪2000元。1996年新加坡银行系统在陕招30名劳务,几经选向,方将目标全部锁定“西译”,月薪7000元。凡社会公开招聘白领文员,在寥寥无几的被录者中,“西译”学子呈垄断之势屡屡发生。“西译”前几届闯荡沿海开发区的众多毕业生由就业初期的“白领”文员过渡为“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者已屡见不鲜。

“西译”毕业生除在就业市场上独占鳌头外,近年来还频频出现大专生被多所名牌普通高校破格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奇迹。

“西译”毕业生以质量走俏全国,以数量覆盖全国,不仅为“西译”和民办高等教育赢得了荣誉,更为中国人才市场与重能力轻学历的国际市场接轨开创了新的进程。被中宣部新闻办评为全国50篇新闻精品之一的《陕西日报》头版头条《不花国家一分钱,万名学子遍神州》,就是“西译院”毕业生走俏的真实写照。

西译为“西部大开发”演绎了“深圳效率”

“西译院”办学12年,没花国家一分钱,没有接受社会的一分钱赞助,办学者群体没有投入一分钱,却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被三资企业争相聘用的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按生均年培养成本1万元计算,仅此一项三年制大专生就为国家节约了3亿元的教育投入。

不仅如此,“西译”还借助于民营机制、市场意识、规模效应、开拓创新与无私奉献精神,加之7年前仅以600多万元,买断了“三线”内迁的大型国营企业200多亩土地和6万平方米建筑作为自有校园校舍的历史机遇,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学费收入又投建了价值近亿元的12万平方米校舍(使自有校舍达18万平方米)并投资了近亿元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为国家积累了2亿多元的校产。

与此同时,“西译”还提供了2000余名专、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就业和创收机遇,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3万名求学者的就读和10万人次家长的短期探视,按生均年消费6000余元(三年两亿元)估算,“西译”办学12年至少以5亿元学费外消费拉动和激活了一方经济,迄今已为西安地区创造了总价值10亿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陕西省委副书记范肖梅于1999年12月7日视察“西泽”后所指出的“西译盘活了人才市场、盘活了国有资产,带动了一方经济,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异军突起的一支生力军”,是对“西译”办学12年的中肯评价,是对新世纪的“西译”美好的祝愿!

“西译”是一所起家“一穷二白”的民办院校,仅靠自身的滚动积累,就以其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演绎了东部的“深圳效率”,奏响了“西部大开发”的胜利进行曲!

“第二希望工程”新理念和“论中国民办大学的态势”新宣言

如果说,在中国渊源流长的民学史上,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开创和繁衍了华夏3000年的封建文化,20世纪初叶武训兴办的“义学”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民间美德和20世纪中期陶行知推行的“乡村教育”展现了一代教育家“忧国忧民教育救国”的宽阔胸怀,已载入了中华民学的历史丰碑,那么,“西译人”以其敏锐的时代感,怀着对千千万万个高考生的不解情结,赋予了世纪之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第二希望工程”的新理念,就为振兴新世纪的现代华夏民学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中国青年报》1997年7月1日第4版整版以《丁祖诒和他的“第二希望工程”》为题,阐述了“救助穷孩子上学是‘希望工程’,上不了大学的千千万万个高考落榜生犹如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里继续深造,他们同样会成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这应该是‘第二希望工程’”丁氏教育新理念。

“第二希望工程”的新理念,激励了被遗忘角落的千万莘莘学子奋发向上的人生斗志;抚慰了独生子女年代千万家长“求学无门”却“望子成龙”殷切企盼的心灵;将纯粹以帮助落榜生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取学历的全国各类自考辅导中心,升华为以培育“四有”人才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民办高教事业;丰富了教育工作者献身民办高等教育无私奉献的政治内涵,为“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出台作出了历史的铺垫,为曾经辉煌于世界而长期濒临夭折的中华民学再度辉煌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1999年年底,“西译”的创业者丁祖诒,在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北京民办学校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论中国民办大学的态势》长篇学术论文,引起了全国民办教育界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的强烈反响,被学术界誉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民学研究的问鼎之著”,《中国青年报》等10多家媒体整版全文刊载或转载。

论文以“教育兴则国运旺”、“民学与盛世共生”开篇,抛“强国与弱国仅系国民素质”之“危言”,得“12亿人口的大教育必将民办教育推上历史前台”之“宏论”,就当前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纵观横览地作出“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三大领域”与“西安、北京、上海三大地域”所形成的两个“三足鼎立”和以“西译”为代表民办大学群体优势大有使西安成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硅谷”之势的两个论断。

论文以“西译”为例却不以“西译”为囿,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鸟瞰了中华大地汹涌澎湃的民学大潮,界定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由原始积累期向竞相发展期过渡”的历史进程,论文进而涉猎了民办大学长期处于混沌状态的“性质界定”和“产权归属”,抨击了“穷国办大教育短期行为、“无端限制民办大学规模”、“以扩招拉动内需本末倒置的立论”、“税收与摊派染指民办教育”、“对民办大学舆论宣传的长期禁锢”、“变管理为扶持的教育立法基点”和“混淆概念的教育产业化提法”等多项时弊,大胆地作出了“不思变革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将完成历史使命被新的学历文凭制度所取代”、“不甘沦为公办大学凤尾的民办大学必将向自主办学的国际高等教育格局转化”和“民学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大众教育的主力军”等一系列预言。

“论文”立意高远奇特、不畏权势、心为民忧、无哗众取宠之媚态,“论文”行文简洁明快、无隔靴搔痒、直奔主题、有昂首挺胸之傲骨,通篇正气凛然,字间浩气冲天,堪称大问题大思路大手笔,是民办高教界正义的呼号,是“西译”创始人人格的宣言。

如果说“第二希望工程”是华夏民办大学艰难起步于20世纪的“创业新理念”,那么“态势”一文则是中国民办大学迈向21世纪的“发展新宣言”。

独创“复合实用型”教育新模式享誉华夏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三次高层研讨会上,“西译人”以敏锐的市场需求意识,结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将国际上“通才教育”的构想,演化并推出了自身独创并实践了12年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双专业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教育模式,对普通高校传统的单专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战略性的变革。

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副主任杨海波现场高度赞扬了这一模式,并提出:“‘西译’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值得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国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的人才学专家王通讯,以“绝非偶然的崛起”为题,撰文论述了“西译”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对我国人才开发和使用的重大意义。

“西译”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目前已被全国民办院校和部分普通高校所接受。这一模式铺就了“西译”万名毕业生的绿色就业通道;这一模式赋予“西译”足以与公办高校分享生源的强劲实力;这一模式的长期实践和成功,孕育和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变革以及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

“全住校全封闭”管理深得民心

在对学生“开放式”创新素质教育的同时,鉴于对民办院校生源总体状况的分析和对中学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对德育教育冲击的忧患,“西译”一反普通高校的常规,大胆地对1.7万余名全日制住校的大学生实行了“全封闭”谢绝走读的严格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不惜以牺牲经济效益的“谢绝走读”为沉重代价,还因硬件及管理力量的大投入加大了民办院校的运行成本。“西译”将“五天”的“校内”管理有效地延伸到双休日的校外,体现了独生子女时期“西译”对家长和学生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引起了千万家长的热切关注和由衷欢迎。

“西译”独创的管理模式给拥有1.7万名全日制住校生的“西译”校园带来了井然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化妆、不准染头发、不准谈恋爱、不准进三厅等“十不准”,规范了大学生行为准则,宏扬了校园正气,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周28节课的大课时量和住校生得天独厚的早读晚自习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时效;百名校卫队员组成的保卫阵容有效地护卫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财产安全。

“西译”办学12年无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西译”以其自身创造的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先后受到西安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文保系统和长安县综治委的三级嘉奖。“西译”管理模式不仅确保了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高度信任,而且为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取之于学用之于学”造就了西译之“最”

“西译人”办学12年,累计收入数亿元,却长期实行了低工资低福利勒紧办学者自己裤带的举措,几乎将全部结余投入了学院的再发展,用以完善学生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条件。在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前提下,为国家积累了2亿多元的固定资产,真正坚持了“取之于学用之于学”“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西译”把握了正确的办学方向,方促进了“西译”的大发展,确保“西译”摘取了民办高教领域的多项桂冠。

——迄今,“西译”已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大专及本科毕业生,每年推荐率高达98%;在校的全日制住校生达1.7万人,创造了全国民办大学招生之最、规模之最和推荐之最;

——“西译”自有土地数百亩,买断及自建校舍达20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摆脱了民办院校靠租赁校舍为生的初级办学格局,以积累2亿元校产,实现了全国民办大学中完全靠自我滚动的综合实力之最;

——“西译”的高考“线上生”已近半数,攻读4年制的本科生也已超过半数,在全国民办大学中率先实现了由业余、走读、函授向全日制的过渡,率先实现了民办院校学制由大专向本科为主体的过渡,率先实现了民办院校生源结构由落榜生向高考线上生的过渡;

——尽管“西译”学子参加“自考”而不惟“自考”,力取学历而不靠学历,几乎将一半的课时投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其它专业和技能课程,尽管“西译”学子必修的自考专业(英语专业)是陕西省历年通过率最低的专业,但“西译”多年来仍以其高质量严管理,实现了历次自考通过率稳居全省外语类院校之首的宏愿;

与同类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相比,民办“西译院”的硬件设施也绝非相形见绌。

——“西译”千余台586多媒体微机群不仅在民办院校中独占鳌头,也堪与全国理工科高校竞相媲美;

——“西译”400多间教室全部装有摄像监控和闭路电视卫星转播系统,在全国高校系统绝无仅有;

——“西译”近4000间学生公寓不仅全部装备暖气系统及校园201卡直拨长途电话,其中4000张床位还在陕西率先实现了“单层隔间带微机桌5件套”的21世纪大学生公寓新格局;

——20多座红外听音室和多功能语言实验室、2000KVA大容量双路供电系统和日产2000吨的水系统、40辆汽车的后勤运输系统、20万册图书1200张阅览座位的图书馆、4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3个足球场等等,其中不少硬件项目虽不足以与公办院校相比,但却为民办院校所罕见。

“西译”已成为20世纪末期中国民办大学的代表,“西译”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民学进军世界的火种。

众多中央、省、市领导和28位驻华使节情系西译

凭借改革开放国策的东风,“十五大”市场经济路线的贯彻,“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西译”从破土到壮大,始终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呵护,或参加“西译模式”、“西译现象”和“全国素质教育(西译实例)”高层研讨会、或特邀“西译”共话全国民办教育,或为“西译”题词,或亲临“西译”视察的中央及省、市领导和社会名流络绎不绝。

其中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程思远、许嘉璐、王光英、吴阶平、布赫,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汪锋等国家领导人。

世纪老人冰心在病榻上拉着丁祖诒的手,勉励他为“第二希望工程”奋斗终身,将年轻人美好的“希望”世世代代“延伸”下去。

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还专门接受了“西译院”院长丁祖诒的拜见,长达3个小时的交谈寄托了汪老对民学的厚望,汪老高度赞扬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西译院”,并题词“民本”。

除担任“西译”名誉院长的陕西省省级老领导李连璧、张斌、孙殿奇和周雅光外,在任专程视察“西译”或为“西译”题词的陕西省和西安市四大班子的领导有:省工程安东和副省长姜信真、陈宗兴,两任省人大主任李溪溥、张勃兴和副主任徐山林,两届省政协主席周雅光、安启元和副主席孙天义、遆靠山、朱振义、苏明和刘锦才,省委副书记艾丕善、蔡竹林、范肖梅,省委常委崔林涛(西安市委书记)、张保庆和孙安华等。

省委书记李建国在“两会”期间与省政协常委丁祖诒院长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省长程安东不仅在1997年专程视察中为“西译”题词“做社会办学的楷模,培养一代翻译人才”,1999年末程安东省长在就高校改革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专门提及:陕西省民办高校蓬勃兴起,其中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等四所在全国率先迈入万人左右民办大学。西安民办大学的群体优势,今年吸引了28位驻华使节特意前来参观访问“西译”。“西译”院长丁祖诒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

1999年5月,28位驻华使节同时专程来陕参观“西译”。他们人人手持一本《中华英才》,要亲眼目睹封面人物丁祖诒创建的、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东方哈佛”的中国民办“西译院”。他们为中国西部黄土地上短短12年悄然崛起具有1.7万人规模的一所“私立大学”感到震惊,他们一个个慷慨激昂要为这所尚处初级阶段的“东方哈佛”添砖加瓦。《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媒体以“世界在这里睁大了眼睛”为题,作了整版报道。

如此众多的领导人、社会名流和驻华使节对民办“西译院”情有独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民办教育的深情和对有志青年成才的厚望,反映了中国民学的迅猛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同时也标志着“西译”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当代民办大学的佼佼者。

诸多媒体聚焦西译及其创始人

“西译院”成为国内外诸多新闻媒体聚焦的热点。“西译院”院长丁祖诒成为新闻关注的人物。

中央及香港新闻媒体皆以大篇幅争相报道过“西译”和她的创始人丁祖诒。早从1990年起,香港《亚太经济》即以“黄土地上的哈佛”长篇报道西译,《光明日报》以“西译毕业生走俏”、《人民日报》(海外版)以“西译——复合实用型人才的摇篮”、《西北信息报》以“西译百名学子出国深造”、《中国文化报》以“20世纪的新武训”拉开了聚焦“西译”的序幕。近几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参考消息》、《中国日报英文版》、《法制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扬子晚报》、《陕西日报》、《甘肃日报》等各自推出或转载对“西译”的整版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百花丛中最鲜艳”、“寄语高考生”、“再寄高考生”、“一个落榜生和他创建的民办大学”、“肝胆铸就西译魂”、“共和国应当记住这样一个人”、“西译十年回眸”、“西译——为中国民办高校增辉”、“论中国民办大学的态势”、“世界在这里睁大眼睛”、“我的心中只有你”等等已成为流传于高考生和家长“脍炙人口”的故事。尤其是《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相继以《西译——坦然面对高校扩招》和《不花国家一分钱,万名学子遍神州》等为题推出的五个头版头条,将“西译”推向舆论的峰巅。

“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与“陕西电视台”及陕西省教委合拍的,我国首部以“西译”及其创始人丁祖诒为原型反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历程的5集电视连续剧《荒原足迹》,播出了由赵忠祥解说的20分钟专题《西译之路》并在“东方时空”栏目中将丁祖诒推为“东方之子”,“中央教育电视台”年年推出报道“西译”的多集专题,“山东卫视”在“午夜相伴”栏目中连续两周每天播放了对丁祖诒院长的个人采访,“凤凰卫视”以15分钟专题向世人展示“西译”风采,“日本NHK国家电视台亚洲名人栏目”对“西译”及其创始人丁祖诒的20分钟专题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长书联播节目中推出“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荣获陕西省第6届文学奖的四集纪实广播剧《为了中国的哈佛》,全国各省数十家电台相继转播。“西译”创始人丁祖诒还被《中华英才》和以7种文字发行全世界的《今日中国》选为“封面人物”。

讴歌“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创始人丁祖诒先生抛家舍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由人事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了中国的哈佛》,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定为“向全国读者特别推荐的优秀作品”。

丁祖诒教授以其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先后被推选为“东方之子”、陕西省政协常委、亚洲名人、中华新闻人物、华人百杰和全国民办高教委代主任。

以丁祖诒教授为代表的“西译人”,创办了“西译”,发展了“西译”,开拓了中国的民办高教事业,宏大的“西译”事业又为全国千千万万个有志青年带来希望,带来了21世纪的美好憧憬,媒体所聚焦的岂止是“西译”,媒体真正聚焦的是——走进新时代的亿万中国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

(转自《中国青年报》2月15日)

去年的这个时候,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翻译培训学院院长丁祖诒在上海庆余宾馆拜见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汪老和丁院长一见如故,对丁祖诒创建的民办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大加赞赏,称这所民办大学要算国内最大的民办院校,并鼓励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要不断壮大,真正创出东方“哈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