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擎旗人
——记岐星企业集团董事长冯德玉
两年前的10月7日,新上任的省委书记李建国兴致勃勃地视察了省小康示范村——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村。李书记对岐星村的巨大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握着岐星村党委书记、岐星企业集团董事长冯德玉的手赞扬说:“岐星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这么快,多亏了你这位扛旗人呀!”
作为岐星村的扛旗人,近半个世纪来,冯德玉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以百折不挠,勇于开拓的坚强意志,为党的事业、为群众共同富裕而鞠躬尽瘁,奋斗不止。岐星村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辉煌中,都洒下了他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岐星村迈向新世纪的历程中,留下了他一串串深沉而闪光的脚印。
五十年代,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用双手托起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岐星村的人们,至今不会忘记解放初期那破败凄凉的情形:村北是低洼高堎的水泡地,村南是经常被洪水冲刷的荒沙滩。好年景,粮食亩产不过一、二百斤。碰上旱涝灾害,连撒进地里的种子也难收回来。逃荒、讨饭、当长工、打短工的苦日子虽然结束了,但是,岐星人仍旧过着缺粮少钱的穷光景,许多人住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人们盼望着有人能够带领他们告别贫困,奔上富裕之路。
党组织和乡亲们都瞅准了作风正派,大公无私,善于吃苦耐劳的年轻共产党员冯德玉。1956年,年仅18岁的冯德玉被选为高级农业合作社主任。旧社会饱受剥削压迫之苦的冯德玉,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怀着建设繁荣富裕的新农村的雄心壮志,把七个自然村的群众组织起来,为他们的高级社取了一个饱含希望的名字“岐星”,就是要把本村建设成为岐山大地上的一颗“明星”。从1957年开始,他带领群众大战苦干两个冬春,在村北实现了渠网化,排除了积水,铲高凌、填低洼,使2000多亩水泡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品。接着,他又带领群众转战渭河滩,修筑了一条长达5华里的防洪大堤,从上游开渠引洪淤泥盖沙,昔日的荒沙滩,变成了稻谷飘香的千亩良田。
岐星村变了,变得使邻村人惊叹不已:粮食亩产猛增到五、六百斤,蔬菜、瓜果为人们换回了大把的钞票。岐星人开天辟地头一回囤里有了余粮,兜里有了钱,亲自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心里充满了对他们领头人冯德玉的佩服和感激。周围的村庄,从岐星村的变化中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
短短几年,冯德玉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用双手在岐山大地上托起了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岐星村多次被评为县、地区、省上的先进单位,成为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国庆10周年时,冯德玉被评为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同王保京、李双印等劳动模范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逆境中,他忍辱负重,默默奉献。复出后,他把对党的感激之情,全部投入到忘我工作中
从北京回来不久,正当冯德玉满怀豪情带领群众为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冲锋陷阵时,一场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落在了他的身上。
“社教”运动中,冯德玉受到极左路线的打击迫害,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蜕化变质分子”,受到“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职务”的错误处理,批判、斗争轮番而至……
冯德玉下台了,岐星村的经济出现了大倒退:生产队的劳动日值由原来的2元多跌到了四、五角钱,许多农户春荒时夹上口袋外出借粮借钱、艰难度日。他们替自己的好书记鸣不平,盼望他重新上台领着大伙儿奔富路。
身处逆境,冯德玉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没有忘记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回首往事,他问心无愧。虽然被开除了党籍,但他时刻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没有党籍的共产党员,仍然努力为党工作,为群众富裕无私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当劳模时在西北农学院进修过,便主动发挥自己的农业科技专长,为生产队作务蔬菜,繁育小麦、玉米良种。他为集体作务的20亩蔬菜,亩产量和收入比别的队高出好几倍。他所在的生产队劳动日值由4角钱上升到一元四角多,在全村15个生产队中冒了尖。在群众的心目中,冯德玉仍然是他们的领头人,是响当当的共产党员。大伙儿硬是顶着压力选举冯德玉当了生产队副队长,他感动得直掉眼泪。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切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是金子,埋藏多久也会闪光。1975年,岐山县委纠正了冯德玉的错案,他又当上了岐星大队的党总支书记。当时,已逾不惑之年的冯德玉,把对党和群众的无限感激之情,变成了百倍的努力和拼搏。他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集体企业。短短四年时间,岐星村这面红旗又高高飘扬起来。1979年,岐星村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这年底,冯德玉又一次进北京,捧回了国务院的奖牌。
新时期,他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近20年来,冯德玉带领村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认定“发展才是硬道理”,立足当地资源,广纳人才,着眼国内外市场需求,用滚雪球的办法,先后办起了水泥厂、电解锰厂、精粉厂、热电厂、建材化工厂等33个集体企业,还扶持起了近百家私营个体企业。如今,岐星企业集团已跻身“中国建材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行列。去年,岐星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这在宝鸡市、在全省都是屈指可数的。
冯德玉成了亿元村的当家人。按说,该阔起来了吧?但是,熟悉冯德玉的人都说,老冯仍然保持着五十年代的老传统,仍然是那样坚持原则。他常对支委们说,时代变了,党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变,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大方向不能变。
1984年初,岐星村讨论集体企业承包方案时,有人主张搞个人承包。冯德玉坚决不同意。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搞活企业,更要兼顾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集体企业是靠国家支持和群众的血汗发展起来的,不是哪个人的私人财产。我们不能搞个人承包,不搞优亲厚友,不能让“富了和尚穷了庙”的事情在我们岐星村发生!”他说话堂堂正正,掷地有声。随后,岐星村的集体企业全部实行了集体承包,实践证明,冯德玉的决策完全正确。近几年来,集体企业每年为全村创造利润1000多万元,为群众兴办了许多公益福利事业。
作为一个有40多年党龄,如今又是市委委员、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的老干部,冯德玉非常注意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他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干部群众有口皆碑。这几年,不断有人劝说他,凭你的权威、才能和交往关系,给自己办个私人企业,一年至少赚它几十万元,何必没黑没明地为集体卖命?还有的地方每月愿出几千元高薪,请他去当顾问,都被他谢绝了。岐星村的企业规定,推销产品和引进资金可按比例付给报酬。这几年,冯德玉经常为发展企业奔忙,经他引进的资金和推销的产品,按规定少说也拿几十万元报酬,他却一分钱也没领过。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村干部们都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很少发生以权谋私的问题。
冯德玉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群众却关怀备至。在他的提议下,村上每年都要对因病伤贫困的农户,发放救济款,还帮助10多个特困户家盖起了房子。他还亲自代表岐星村为麟游的贫困户、三门峡库区的特困移民,先后捐赠了总值十多万元的面粉、衣物和现金。
如今的岐星村,人变、地变、村容变。到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
在喜迎国庆五十华诞之际,冯德玉更加豪情满怀。他对记者说,我们正在制定跨入新世纪的发展蓝图。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岐星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