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与炒作
文/吴子长
最近一位文友向我力荐一本新书,说如何如何的好,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必须一读,好像不读这本书就不配做文人似的。我当然不大配做文人,但还是经不起诱惑,拿来一看,原来是余杰的《火与冰》。
关于余杰,我是知道一些的,据说是文坛近年来新冲出来的一匹黑马。难怪这本随笔集被列为“‘草原部落’黑马文丛”之首呢!又是“草原部落”,又是“黑马文丛”,早已使人云里雾里的了,而封面封底及封衬上的广告更令人不可思议。什么“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什么“本书出版前曾以手抄本形式在首都九所名牌大学中悄悄流传”;什么“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如此等等。如果说“抽屉文学”和“悄悄流传”都是真的话,那么“第一个李敖”和“第二个王小波”就让人难以理解了。因为王小波也曾被称为大陆的第一个李敖的,那么,只能这么理解:余杰是大陆比王小波次一点的“第一个李敖”。如果这些都勉强能够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印在封衬上的广告词就只能用“不通”两个字来概括了。该词称:“本书出版后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荣获多家报刊评‘全国十大好书’、‘全国十大畅销书’,余杰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锐作家’之一。”(原文如此)我拿到的这本书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也就是说这本书在没有出版之前就被多家报刊评为“全国十大好书”、“全国十大畅销书”的,因此在第1版第1次印刷时就把这些“荣誉”印在上面了。
近年来书籍炒作现象愈演愈烈,只要你愿意出钱,几乎任何一家媒体都愿意为你效劳,一本不怎么像样的书都能吹捧成空前绝后的好书,有些书尚未出版就招集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出版时干脆就把吹捧得有些肉麻的研讨会内容和书的正文合在一起出版,有的研讨会的内容甚至超过正文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读者上当受骗是可想而知的。
这使我想起一些“文人”,发表了那么一篇两篇文章,生怕别人看不见,总是把样报或样刊随时带在身边,遇到熟人就拿出来,让你欣赏他的大作,直到样报样刊被看烂翻碎字迹模糊为止。这种大肆张扬自己的人,似乎不是真正的文人,也违背了写作的初衷。其实,写作是一种心灵的事业,愉悦别人首先是愉悦自己。我很欣赏黄永玉的一句话:“得意之笔只想到亲近的朋友,估计他们喜欢。”我每次发表文章,样报或样刊寄来,除了最亲近的人或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羞于示人的,除非评职称时需要拿出来。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需要大肆张扬的,只要公开发表了,想看的人总是能够找到的。
真正的好书是不需要炒作的,它的内容会随着读书人的口碑渐渐渗透到真正爱书人的思想里,然后他们会想办法弄到手上,想当初那些被炒得很红的书现在还有几人去翻看呢。